前言

前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由此,我国每年将建造几亿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这将是人类建筑史上,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史上没有前例的大事件,它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规模、前所未有的跨度和前所未有的难度,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装配式建筑发达国家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才发展起来的,大多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达到30%以上比例。我们要用10年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者的需求将非常巨大。

对装配式建筑而言,管理与技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本书着重谈管理,从政府、甲方、监理角度,从设计、生产、施工各个环节,论述如何管理好装配式建筑。

参与本书编写的作者都是近年来从事装配式建筑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的一线人员,有着多年从事装配式建筑管理的工作经验。作为本书主编,我有幸参与了在装配式建筑方面起步较早的沈阳市的推进装配式事业,并能够做一些具体工作,对这个过程有一些了解和体会;副主编张岩是沈阳市推进装配式建筑从无到有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是许多重要工作或活动的牵头人和重要参与人,是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人;另一位副主编胡旭来自于积极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万科房地产集团沈阳公司,是我国第一个高装配率建筑万科春河里项目的重要参与人;参编者张玉波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担任装配式企业高管,现为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参编者李睿是沈阳振东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副总经理,有丰富的装配式建筑监理工作经验;参编者石宝松来自于万科房地产集团沈阳公司,从事多年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策划、建设管理经验。

本书以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系统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如何推进并管理好装配式建筑的具体解决方案。对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浪潮下,“跃跃欲试”或已经开展工作的各地方政府以及投身其中的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监理等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装配式建筑管理者的工具书。

本书共6章。

第1章主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内容、意义、国内外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等,特别是对装配式建筑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论述。

第2章主要介绍了从政府角度如何推进和监管装配式建筑,特别是政府该如何把握好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如何做到既要“大有作为”,又要“无所作为”,进行了回答。

第3章主要介绍了从甲方(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角度如何管理和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特别是对开发商如何策划、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了重点论述。

第4章主要介绍了从监理的角度如何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监理工作,特别是对比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的监管方式进行了区分总结。

第5章主要介绍了从生产的角度如何进行构件制作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控制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总结。

第6章主要介绍了在造价成本方面如何控制和管理装配式建筑成本,重点对装配式建筑各个环节如何把控成本进行了系统分析。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国际建筑界也被称为PC(Precast Concrete)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被称为PC构件,为表述清晰,本书较多地用PC建筑指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丛书主编郭学明先生不仅指导作者团队搭建了本书的框架,还对全书进行了两轮详细审核,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是本册书主要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我是本书第1章、第2章第54~76问的编写者,作为主编,同时做了牵头及协调工作,并参与了第3章、第4章部分问题的核稿工作;张岩是第2章第27~53问的编写者,并参与了第4章的核稿工作;胡旭、石宝松及其团队是第3章的编写者,并参与了第2章部分问题的资料提供工作;李睿及其后援团队是第4章的编写者,并参与了第2章部分问题的资料提供工作;张玉波是第5、第6章的编写者,并参与了第3、第4章的核稿工作以及全书的校订工作。

除本书的主编及相关参编人员外,本书还要感谢以下人员给予本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首先,感谢沈阳市建委隋明悦副主任、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居理宏主任及同事们给予我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使我成长进步,本书中的很多经验做法和观点得益于他们的工作实践;感谢沈阳兆寰现代建筑产业园有限公司许德民总经理、鞍山重型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向南先生为本书提供部分资料和图片;感谢石家庄山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师梁晓艳为本书绘制了一部分样图及图表;感谢辽宁精润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杜常岭总经理、沈阳万科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师李麒麟、科曼建筑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李营副总经理、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张晓娜副总工程师为本书提供部分资料;感谢沈阳市建委记者站、沈阳市地铁房地产开发公司、沈阳万融现代建筑产业有限公司、亚泰集团沈阳现代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沈阳市国际展览中心为本书提供部分图片。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课题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参与本书的编撰者虽然从事多年的装配式建筑相关工作,但难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不足甚至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主编 赵树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