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镀铬的工艺过程

5.2.3 镀铬的工艺过程

镀铬工艺过程可分为镀前准备、镀铬、镀后加工3个阶段。

1.镀前的准备工作

镀前处理对电镀质量的好坏关系很大。很多质量缺陷如平整程度、结合强度、抗腐蚀能力的好坏,都与镀前准备工作的优劣密切相关。

(1)镀前的机械加工 镀前机械加工的目的是使被镀零件表面具有正确的几何形状。经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一般要求为1.6μm。镀前表面粗糙度数值越小,镀层结合强度越高,镀层也越细密。镀前的机械加工通常为磨削及抛光。磨削后零件表面产生薄氧化膜,有时会使铬镀不上去。因此,磨削加工后应进行表面抛光。

(2)被镀零件表面的清洗除油 用有机溶剂如汽油、四氯化碳或丙酮等清除油后,再用碳酸钙粉末涂于被镀零件表面脱脂。

(3)零件不镀铬表面的绝缘与封孔 浸入电解液的零件,其不镀铬表面以及挂具应用绝缘材料如氯乙烯塑料带、聚氯乙烯薄膜等绝缘。不镀铬的孔用铅封住。

(4)装挂具并配阳极 挂具必须有足够的导电面积和与被镀零件应有良好的接触面,以便能通过足够的电流。挂具和被镀零件装好后,应使零件被镀表面各部分与阳极的距离基本相等,在不影响电解液流畅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近一些,一般在25~50mm之间。阳极的形状通常要求与被镀零件相似。

(5)被镀零件表面入槽前酸洗除油 零件入槽前应再一次用硫酸或盐酸溶液洗刷清除表面的氧化膜,用水冲洗后再用40~60℃的碳酸钠饱和溶液除油及中和残留酸液,最后用流水冲净。

(6)零件预热及阳极浸蚀 镀件下槽:零件距槽底不小于70~100mm,距液面30mm以上,悬挂方式应有利于排氢。零件入槽后,先预热5~15min,再进行阳极浸蚀(短时间的反镀),使镀铬表面进一步裸露金属组织,这对保证铬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材料阳极浸蚀的时间和电流密度各异,钢铁零件阳极浸蚀电流密度为26~30A/dm2,时间为40~60s;铸铁零件阳极浸蚀电流密度为18~25A/dm2,时间为25~30s。

阳极浸蚀后立即进行正镀,一般应先采用75A/dm2的电流密度进行大电流冲击,经过60~90s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电流密度。

2.镀铬

(1)灰暗铬、乳白铬和光泽铬电解规范 在电解液成分不变时,改变电流密度和电解液的温度,可以获得3种不同性质的铬镀层,即灰暗铬、乳白铬和光泽铬。

乳白铬层的电解规范,温度较高(65℃以上),电流密度范围较宽。它的硬度不高(500~600HV),韧性较好,裂纹很少或没有裂纹,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光泽铬层的电解规范,温度中等,电流密度范围较宽。它的硬度较高(可达900HV),脆性不大,与基体金属结合强度高,裂纹较少,外观光亮。

灰暗铬层的电解规范中,温度较低(35~40℃),电流密度宽。它的硬度高(可达200HV),脆性大,裂纹较多。

在镀铬过程中,对电解规范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温度,在电镀过程中温度偏差不得超过±(1~2)℃,否则不能获得良好的铬镀层。

(2)硬铬 硬铬是指硬度高而又耐磨的光泽铬镀层。一般镀层厚度为0.03~0.3mm,最厚可达到1mm。

电解规范:

电解液成分 铬酐(CrO3) 230~250g/L;

硫酸(H2SO4) 2.3~2.5g/L;

电流密度35~50A/dm2

电解液温度55~63℃。

(3)松孔镀铬 松孔镀铬表面经过松孔处理而形成许多网状或点状的沟纹。这些沟纹或孔隙能够贮存一定的润滑油。零件工作时,这些润滑油被压出,可改善两个偶合件的摩擦条件,降低机械零件摩擦表面的磨损。

松孔铬层厚度大都使用时间较长,但厚度增大,脆性也增大,疲劳强度会大大降低,故铬层厚度应根据柴油机载荷、速度以及工作期限等来选择。气缸套松孔铬层厚度一般采用0.15~0.25mm,修理时采用0.2~0.4mm,甚至超过0.5mm。活塞环松孔铬层厚度一般采用0.10~0.15mm,大型柴油机活塞环镀层厚度可达到0.25~0.4mm,以满足其使用期限的需要。

3.镀后表面处理及加工

(1)热处理 由于镀铬过程中铬晶体组织转化和氢气的渗入产生了很大的内应力,降低了零件的疲劳强度和增加了铬层的脆性,因此镀后热处理的目的是除去氢气消除内应力,恢复零件的疲劳强度,提高韧性。热处理在矿物油里或烘箱中进行,温度为180~200℃,保温2~3h即可。

(2)机械加工 镀铬后机械加工的目的是消除镀层偏差,达到所需的尺寸精度、正确的几何形状及表面粗糙度。对于松孔铬层,要消除沟纹附近的凸起,提高磨合性能。光滑铬层常采用磨削加工,由于铬层硬而脆,采用的砂轮应为白色氧化铝、中软级、粒度40号~60号,若砂轮过硬,则将使砂粒变钝而形成一光滑面,它将导致铬层温度上升而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