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粘接原理

6.1.2 粘接原理

(1)机械作用 粘接剂渗入被粘接材料表面的微小凹陷和孔隙中,固化后“镶嵌”在孔隙中的粘接剂,形成了无数微小的“销钉”,将两物体连接起来,起到机械连接的作用。增加被粘物表面的粗糙度,可增加机械连接作用。

(2)吸附作用 现代物理学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接近到一定程度,都产生吸附作用力。粘接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粘接剂的分子向被粘物表面迁移,大分子的极性基团向被粘物表面的极性部分靠近,当它们分子间的距离近到小于10-7时,分子与分子间就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使粘接剂与被粘物之间能够牢固地吸附在一起。

(3)静电作用 某些粘接接头,由于大分子极性基团的作用,在粘接剂与被粘物之间的界面上,形成了两层极性相反的电荷,即所谓双电层。由于它们相互吸引的静电引力而产生界面上的粘附作用。若把粘接剂从被粘物表面剥离,就必须克服它们的静电引力。

(4)扩散作用 在粘接过程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粘接剂与被粘物表面的分子彼此相互扩散到对方中去,最后两者界面模糊至消失,形成粘接剂与被粘物相互“交织”成一体的牢同结合。这种扩散作用主要发生于有机高分子粘接剂对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胶接。如果粘接剂是以溶液的形式涂敷到被粘物表面,而被粘材料在此溶液中又能溶解或溶涨时,彼此的扩散作用更为显著,获得的粘接强度也就更高。

(5)化学作用 粘接分子能与被粘接材料表面的某些基团形成化学键,产生化学结合作用,将两者紧密连接在一起。这种化学结合力也是很强的。如农机粘接剂1号加入了硅烷偶联剂KH—550,通过它能与金属氧化膜形成化学键,从而显著提高了粘接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