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拟订零件修复的工艺规程
零件各损坏部位的修复方案确定之后,按着一定原则拟订出先后次序,就形成了零件修理工艺过程。
在拟订零件修复工艺过程中,应考虑下述原则:
(1)在编排工艺顺序时应注意
1)变形较大的工序应排在前面,例如电镀、喷涂、电火花涂覆等工艺,一般皆在压力加工和堆焊修复工序之后进行。
2)零件各部位的修复工艺相同时,应安排在同一工序中进行,以减少被加工零件在同一个车间多次往返的现象。
3)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的工序应排在最后。
(2)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必须保证精度要求
由于零件在修复时常常只对部分表面进行修复加工,如果在制订工艺时忽略了与不修复加工表面的相互关系,就会降低修复零件的精度等级。因此,在制订工艺时必须合理选择基准。
1)尽量用零件在设计制造时的基准。
2)由于零件的磨损和变形,原来设计和制造的基准被破坏,则必须安排对基准面进行检查和修正的工序。
3)当零件有重要精加工表面但不进行修理加工,且在修理过程中不会使此表面发生变形时,可选这个表面为基准。
(3)在安排工艺过程时,要保证零件有足够的强度
1)零件内部的缺陷,会大大降低其疲劳强度,所以,对重要零件,在修复的前后要安排探伤工序。
2)零件修复后的疲劳断裂,常常是由于修理中忽视了过渡圆角处的质量,如圆角半径和表面粗糙度不合格。很多修复工艺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零件的疲劳强度。因此,在制订工艺规程时应该对重要零件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如加大过渡圆角半径、降低表面粗糙度和进行表面强化等。
(4)在安排工艺时,注意零件平衡的要求 为了保证高速运动零件的平衡,在修复规范中必须规定平衡试验工序,如曲轴修复后应做动平衡试验。
(5)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必须保证零件的配合表面具有适当的硬度 零件表面足够的硬度是保证零件达到所要求的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但是,表面硬度较高,给加工工序带来困难。因此在修理企业中,往往为了便于加工而降低修复表面的硬度,这是不合理的。另外,某些热加工修复工艺会破坏不加工表面的热处理性能,降低硬度。
1)保护不加工表面的热处理部分。如当需修复的表面是经过淬火的表面时,尽量用硬质合金刀具,选用适当的刀具角度和加工规范,在不退火的情况下进行加工,或者采用电化学加工、阳极机械加工和电火花加工等办法。当必须退火加工时,尽量选用高频退火,以减少对相邻表面的热影响。
2)在选用修复工艺时,最好选用不需热处理就能得到高硬度的工艺,如镀铬、镀铁、等离子喷焊、氧乙炔焰喷焊等。
3)当修复加工之后必须进行热处理时,尽量采用高频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