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研究意义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频繁出现在2005年至今的历次中共中央全会上,并被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而前提则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目前,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致力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等纷纷将各自的文献或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数字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然而,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用户更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集成系统,其具备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异质异构、存量丰富、方便快捷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散无序、相对独立的数字对象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服务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这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对面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图书、档案、文物、艺术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找到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目标,构建可行而科学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模式,探讨整合中的资源组织与描述的互操作及技术实现机制,创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研究成果将会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整合,不仅仅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而且能够长期保存和集中展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提高我国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