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不同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创造的,不同的民族实践环境赋予了文化的民族差异性,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文化共同体[35][36];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互动共生的精神纽带[37]。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载体,是当今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象征[38]。那什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是“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认为国家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需要东西的能力”,能达到“让其他人做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和影响力”[39]。他认为国际的软实力集中来自于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40],而其中最基本、最有凝聚力、最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文化。从这个角度看,软实力也可以称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争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内容[41]。
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造就了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东方文明。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属于世界的头号强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前来学习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经验,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由太平洋东岸播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当西方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统治者们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时候,我国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再次站起来之时,全球化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在内的方方面面,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中许多领域里一个决定性因素”[42]。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变革与文化竞争正在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文化认同”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因素[43]。
数字文化是文化发展到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仍具有传统文化的功能,只是与传统文化相比,其载体、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范围等发生了变化。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化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公共数字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府主导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数字文化形态,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是公共数字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我国政府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力度,可以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数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构建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虚拟展示平台。“在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趋势的渗透影响下,文化越来越趋于多元,也越来越成为彰显民族特色、凝聚国家力量的重要载体”[44]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社会公众一站式获取文化资源的平台,从深层次上讲,是构建属于中华民族的虚拟精神家园,能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共识,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建构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浪潮中,中华文化民族凝聚力增强,向内和向外的文化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注释】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2]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崔建民.试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途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11-15.
[4]EMC[EB/OL].[2016-10-28].http://www.emc.com/collateral/analystreports/idc-digital-universe-2014.pdf.
[5]The Library of Congress.Draft interim guidelines for cataloging electronic resources[EB/OL].[2016-09-10].http://www.loc.gov/catdir/cpso/dcmb19.pdf.
[6]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8.
[7]孔繁瑶.兽医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19.
[8]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29.
[9]韩明安.新语词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613.
[10]姜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42.
[11]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4-67.
[12]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13]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4-67.
[14]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4-15.
[1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16]董凌轩,刘友华,朱庆华,等.图博档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J].图书馆论坛,2014(3):107-112.
[17]姜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43.
[18]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5.
[19]姜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43.
[20]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2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2]薛天详,等.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2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4]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5]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6]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7]李国杰.现代企业管理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60.
[28]郑大本,赵英才.现代管理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7.
[29]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
[30]Sidsel Hindal,Elin Harriet Wyller.The Norwegian Archive,Library and Museum Authority-our role in a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ulture[J].Library Review,2004,53(4):207-212.
[31]唐义.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主体及其因子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1):111-116.
[32]刘璇.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续论[J].图书馆建设,2010(9):94-99.
[33]范晓鹏.平等——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追求[J].图书馆建设,2008(12):78-81.
[34]刘广登.论知情权与行政公开[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4(5):46-51.
[35]于炳贵,张涛.论和谐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理论导刊,2007(11):18-21.
[36]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3.
[37]刘吉发,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4.
[38]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C]//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7.
[39][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2-11.
[40][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果之道[M].昊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11.
[41]刘吉发,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
[42][美]希利斯·米勒.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1):154.
[43]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
[44]刘吉发,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