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s W,Howard K.Cultural policy and Australia's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GLAM landscape[J].The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2013,62(1):15-26.

[2]Rayward W B.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libraries,museums and archives[M].Published in:History and Electronic Artefacts.Edited by Edward Higg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207-226.

[3]Kuibyshev L A,Brakker N V.Libraries and museums: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J].Russian Digital Libraries Journal,2000,3(2).

[4]Dilevko J,Gottlieb L.Resurrecting a neglected idea:the reintroduction of library-museum hybrids[J].The Library Quarterly,2003,73(2):160-198.

[5]Wythe D.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libraries,archives,and museums[J].RBM:A Journal of Rare Books,Manuscripts and Cultural Heritage,2007,8(1):51-55.

[6]Marcum D.Archives,libraries,museums:coming back together?[J].Information&Culture:A Journal of History,2014,49(1):74-89.

[7]Hsieh-Yee I,Ménard E,Chen Shu-J,et al.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converging practices and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6(1):1-5.

[8]Erik Mitchell,T Kanti Srikantaiah.L.A.Meta(data):exploring vocabulary interoperability in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9(1):1-4.

[9]Lim S,Liew C L.Metadata qual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GLAM digital images[J].Aslib Proceedings,2011,63(5):484-498.

[10]Farrokhnia M,Zarei M.Integrated access to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pieces in Iran over Imam Reza's 4th Zarih(Burial Chamber)as a sample[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3,47(3):5.

[11]Antonio Laurindo dos SANTOS NETO,Carlos Henrique MARCONDES,Durval Vieira PEREIRA.Using open data technology to connect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a Machadian case[J].Transinformação,2013,25(1):81-87.

[12]Robin Yeates.An XML infrastructure for 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resource discovery in the COVAX project[J].Program,2002,36(2):72-88.

[13]Purday J.Think culture:Europeana.eu from concept to construction[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9,27(6):919-937.

[14]Tedd L A.People's Collection Wales:online access to the heritage of Wales from museums,archives and libraries[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1,45(3):333-345.

[15]Kirchhoff T,Schweibenz W,Sieglerschmidt J.Archives,libraries,museums and the spell of ubiquitous knowledge[J].Archival Science,2008,8(4):251-266.

[16]Hudson E,Kenyon A.Digital access:the impact of copyright on digitisation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museums,galleries,libraries and archives[J].UNSW Law Journal,2007,30(1):12-62.

[17]Vengerfeldt P P,Aljas A.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challenging museums,archives and users[J].Journal of Ethnology and Folkloristics,2009,3(1):109-127.

[18]Dilevko J,Gottlieb L.The evolution of library and museum partnerships:historical antecedents,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s,and future directions[M].Westport:Libraries Unlimited,2004.

[19]Hindal S,Wyller E H.The Norwegian Archive,Library and Museum Authority-our role in a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ulture[J]Library Review,2004,53(4):207-212.

[20]Novia J.Library,Archival and Museum(LAM)Collaboration:driving forces and recent trends[J].The Journal of the New Members Round Table,2012(1):1-10.

[21]Lee H.Collabor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in East Asia[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0(4):357-373.

[22]A community-owned,self sustainable and low cost rural intranet project[EB/OL].[2009-12-04].http://www.gyandoot.nic.in/gyandoot/intranet.html.

[23]McCallum S H.Library of congress metadata landscape[J].Zeitschrift fü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2003,50(4):182-187.

[24]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6]李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8(8):59-61.

[27]孟欣.数字美术馆:借助多技术提升观众体验[N].中国文化报,2014-08-07(7).

[28]顾荐钧.新起点:数字美术馆[J].上海艺术家,2013(5):80-84.

[29]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23-27.

[30]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7):1-5.

[31]李建盛,陈玲玲.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惠民工程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2]陈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3]林敏娟.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民营企业角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34]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5]戴言,等.制度建设与浙江公共文化服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6]王全吉,周航.浙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7]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指数蓝皮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8]孙逊,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9]于群,李国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0]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2013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1]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36-38.

[42]李金海,顾韵.谈档案、图书、博物系统的资源互补[J].浙江档案,2003(6):34.

[43]夏忠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社会功能之比较[J].浙江档案,2001(1):15-16.

[44]李华新.联合的机遇——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信息整合初探[J].中国博物馆,2012(1):66-71.

[45]戴艳清.基于互联网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7):50-54.

[46]肖希明,郑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以图书馆博物馆为例[J].图书馆,2013(6):41-43.

[47]韩文靓.图博档数字化服务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46.

[48]魏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体化优势[J].档案天地,2011(12):50-51.

[49]冯湘君.档案馆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19-21.

[50]关萍.体制创新——“三馆合一”[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75-76.

[51]徐益.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合作共建[J].湖南档案,2002(4):26-27.

[52]刘灿姣,叶翠.试论出版社、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整合[J].中国出版,2013(9):46-49.

[53]胡唐明,魏大威,郑建明.国内外公益数字文化建设路径与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21-25.

[54]莫振轩.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际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8-12.

[55]肖希明,张芳源.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合作保存模式研究[M].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2):37-44,57.

[56]邵燕,石慧.国外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实践解析及对我国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5):5-9.

[57]秦雪平.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以世界数字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3(1):69-72.

[58]魏青山,闫晓弟,李娟,等.陕西省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特色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与思考[J].图书馆,2014(2):92-94.

[59]陈露.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0]韩文靓.图博档数字化服务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1]陈顺.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福建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5):66-70.

[62]陈黄焱,郑智明.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研究与应用——以福建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采编发管理平台建设为例[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4):59-61.

[63]刘孝文,张海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兰台世界,2007(16):47-48.

[64]李小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我国数字档案馆对国外数字档案馆、图书馆的借鉴[J].四川档案,2007(4):18-20.

[65]郑燃,唐义,戴艳清.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1).

[66]王雪芬,朱庆华,朱学芳.云环境下基于图博档数字化资源的中华文化资源平台构建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1):30-34.

[67]郑燃,李晶.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2(3):69-71.

[68]刘小瑛.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63-66,45.

[69]单肖娟.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2(A01):459-460.

[70]郝世博,朱学芳.基于信任管理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可信监督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4(3):43-48.

[71]赵生辉,朱学芳.数字社会记忆资源跨机构聚合机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2):34-38.

[72]董凌轩,刘友华,朱庆华,等.图博档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J].图书馆论坛,2014(3):107-112.

[73]吕鸿.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3):127-129.

[74]毛凌翔,朱学芳,穆向阳,等.图博档信息服务中的电子数据质量管理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1):77-82.

[75]赵生辉,朱学芳.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4):57-61.

[76]肖希明,郑燃.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

[77]肖希明,唐义.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4(3):1-4,16.

[78]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79]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0]何伋,等.神经精神病学辞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

[81]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82]孔繁瑶.兽医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3]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84]韩明安.新语词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85]姜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86]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4-67.

[87]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88]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9]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90]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91]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9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93]薛天详,等.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4]李国杰.现代企业管理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95]郑大本,赵英才.现代管理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6]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7]刘璇.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续论[J].图书馆建设,2010(9):94-99.

[98]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99]刘吉发,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0]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C]//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7.

[10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果之道[M].昊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02]刘吉发,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3][美]希利斯·米勒.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1):154.

[104]周永红.论知识创新中的图书情报服务平台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5(2):85-88.

[105]刘欢.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力度将加强[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1-12-05(8).

[106]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107]徐拥军.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J].档案学通讯,2012(3):9-13.

[108]马费成.数字时代不能没有“中国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26(600).

[109]樊树娟.中国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库构建探析[J].浙江档案,2014(3):10-11.

[110]高丽.“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全面启动[N].广东建设报,2004-10-19(A04).

[111]王芬林.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26-29.

[112]杨志今.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新局面[N].中国文化报,2011-06-09(1).

[113]叶秀明.文化共享工程版权使用方式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4):93-95.

[114]韩思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D].西安:西北大学,2014.

[115]颜运梅.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探究[J].图书馆界,2014(4):78-81,88.

[116]赵保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流程及其相关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8(2):61-63,67.

[117]徐欣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项目运作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8(2):51-53.

[118]张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119]刘东升.试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管理体制——对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管理体制问题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3):2-8.

[120]Europeana:欧洲数字图书馆[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2):112.

[121]叶玉珠.透过欧洲数字图书馆看文化的撞击[J].贵图学刊,2009(1):72-73.

[122]魏泓.数字敦煌 泽被学林——纪念国际敦煌项目(IDP)成立十周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34-38.

[123]喻雯虹.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国际敦煌项目(IDP)谈起[J].图书馆论坛,2011(3):87-89.

[124]张卫东,等.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23-27,22.

[125]苏兰芳,章成志,朱超,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3):308-310,280.

[126]毕强,朱亚玲.元数据标准及其互操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666-670.

[127]邱忠霞.论中国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基于英国经验的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3):101-104.

[128]苏兰芳,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3):308-310,280.

[129]杜慧平.数字图书馆的多语言信息存取——Europeana项目进展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2(4):20-23.

[130]李农.从“欧洲同一性”与“创意性”看Europeana的发展趋势[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2):42-45.

[131]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32]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6):23-27,22.

[133]陈虹涛,李志俊.元数据的标准规范及其互操作性[J].情报杂志,2005(7):93-95.

[134]韩夏,李秉严.元数据的互操作研究[J].情报科学,2004(7):812-814.

[135]申晓娟,高红.从元数据映射出发谈元数据互操作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4):51-55.

[136]孔庆杰,宋丹辉.元数据互操作问题技术解决方案研究[J].情报科学,2007(5):754-758.

[137]陈瑜,尹铭莉.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新检索服务“NDL Search”介绍及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3(5):81-84.

[138]魏彬,张明果.OAI-PMH协议在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5(8):68-70.

[139]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元数据互操作调查与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9):27-37.

[140]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13(11):4-16.

[141]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4):54-60.

[142]程玉,张兴柱,杨君普.浅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9):19-20.

[143]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07-236.

[144]高洁.论人的文化权益与人的发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7-24.

[145]钟常青.网络环境下图情档一体化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7-238.

[146]卢金荣,郭东强.信息生态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7(3):82-84.

[147]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9):23-27.

[148]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图书馆,2003:30.

[149]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24(11):1606-1610.

[150]王达敏,丁莉兰.稳态学——一门新的边缘学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10-112.

[151]赵云合,娄策群.信息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1-4.

[152]马费成,姜婷婷.信息构建对当代情报学发展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03(6):20-25.

[153]迪莉娅.后信息构建理论研究[J].档案,2009(5):52-53.

[154]周晓英.信息构建(IA)——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J].情报资料工作,2002(5):6-8.

[155]周晓英,马文峰,齐虹.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7-191.

[156]王家永.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J].财会研究,2007(10):4-7.

[157]温来成.论公共财政收入运行机制的构建[J].财政研究,2000(3):42-45.

[158]张衡,雷洋.“局馆合一”的现状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7(7):193-193.

[159]胡琴鸣.“局馆合一”体制的弊端[J].北京档案,1989(4):46-47.

[160]胡唐明.我国公益数字文化治理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93.

[161]罗军.还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本来面目——对“局馆合一”档案管理体制的反思[J].档案学通讯,2007(1):18-20.

[162]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信息组织的主体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4):86-92.

[163]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4(4):94-105.

[164]沈玉兰,袁名敦.标准化是建设好我国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保证[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2):6-7.

[165]赵悦,申晓娟,胡洁,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规划与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5):46-53,59.

[166]孙广芝,邢立强,张保玉.数字出版元数据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67]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元数据标准的调查与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3(11):45-54.

[168]小倪.档号的编制[J].北京档案,2010(12):31.

[169]贺德方,等.国家学位论文资源管理与共享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70]刘文云,鲍凌云.“云”下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存储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51-54.

[171]赵海峰.基于云存储的档案数字资源存储方案研究[J].云南档案,2013(9):22-24.

[172]张艳,潘吴斌.基于云存储的图书馆海量数字资源存储研究与设计[J].图书馆学研究,2012(15):31-35,50.

[173]曹建鹏.基于云计算与数字资源存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0):92-93.

[174]段龙方,张连堂.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海量数据存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3):2909-2910,2922.

[175]高建秀,吴振新,孙硕.云存储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6):1-6.

[176]唐义.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主体及其因子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1):111-116.

[177]周和平.加快实施推广工程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馆长培训班上的讲话[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5):5-13.

[178]刘广登.论知情权与行政公开[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4(5):46-51.

[179]傅才武,陈庚.论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06-110.

[180]祁自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的新引擎[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3(1):26-28.

[181]于炳贵,张涛.论和谐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理论导刊,2007(11):18-21.

[182]罗红霞.昆明市政府目标管理研究——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4:1.

[183]岳云龙,陈立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问答(5)[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3):43-44.

[184]李国新.推动法人治理 创新体制机制[N].中国文化报,2014-04-25(8).

[185]岳云龙,陈立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问答(4)[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2):45.

[186]张永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14,4(4):38-43.

[187]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前瞻[J].图书与情报,2014(2):1-6,9.

[188]肖容梅.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现状与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3):22-28.

[189]王学思.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并非成立理事会就OK了[N].中国文化报,2014-04-25(8).

[190]杨立青.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J].云南社会科学,2014(6):9-13.

[191]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9.

[192]中国文化报评论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5-01-20(1).

[193]刘昆.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J].中国社会组织,2014(4):8-13.

[194]张琼洁.当原创通过恶搞成为了“速冻经典”[J].群文天地,2011:65-65.

[195]范晓鹏.平等——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追求[J].图书馆建设,2008(12):78-81.

[196]陈瑜.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解决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研究,2014(4):6-8,12.

[197]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198]郭德华.国外数字图书馆标准应用实践与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108-110.

[199]富平.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4(4):13-16.

[200]张晓林,曾蕾,李广建,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与规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6):7-16.

[201]肖希明,等.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33.

[202]马费成,等.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57.

[203]刘少雄,等.Z39.50协议及应用研究[J].微机发展,2003(5):84-87.

[204]张海涛,等.数字图书馆的互操作性研究:Z39.50和OAI协议的比较[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2):13-15.

[205]吴开华,等.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