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临竞争环境的变化

5.1.5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临竞争环境的变化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是准公共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面临着众多商业性文化机构争夺用户的竞争。公共图书馆等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服务能力以及经济实力都很有限,无法同这些商业机构竞争,因而公共文化机构必须协调合作,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字文化资源数量巨大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这种合作存在着坚实的基础——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相同。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公众,无论这些机构的文化差异是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收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公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二,经费来源相同。这些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所需要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来自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它们有责任、有义务更加高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第三,管理方式相同。尽管不同机构对自身资源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这些机构在管理要素和环节构成上类似,都要经过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等环节。

第四,都有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需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并深入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此,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建立专业数字服务网站,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网上美术馆、数字文化馆等形式在互联网上向公众提供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展现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了网上观展观演,以实现资源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共享。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些共性,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整合才有了可能。但如果没有任何差异性,那也没有进行资源整合的必要。除了共性之外,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资源承载的信息内容及其信息功能不同。图书馆收藏的资源主要是图书等文献,这类文献的特点是其涵盖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是对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加工的产物,但并不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记录,因而这类文献中记载的信息有可能不是真实的,其观点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而文物、档案等则可以与文献相互印证,来弥补图书等文献存在的不能考察历史原貌的缺陷。文物是人类社会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以及当时的生态环境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状况,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14],档案就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其本质属性。美术馆可以认为是博物馆的一个分支,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rt Museum和Art Gallery,是专门负责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如中国美术馆就是重点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5]。这些美术作品不同于图书、报刊,也与档案和文物存在区别,能够让人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获得美的享受。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经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大提高其服务效能,从而在与其他商业性文化机构的竞争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