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从2002年开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的数字文化资源存量越来越大,服务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服务方式越来越先进,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也存在第3章阐述的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国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早于我国,在管理体制、整合对象、相关的技术标准等方面发展都较为成熟,如何借鉴、模仿国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成为目前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例如,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的整合对象来看,几乎都整合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数字文化资源,而目前我国还没有整合档案馆的数字文化资源,博物馆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也比较少;在资源存储方面,国际上很多项目都是采取元数据与对象数据集中存储的策略;在元数据互操作方面,国际上较多采用的是注册、映射、转换、复用与集成、API等方式,等等。但国际上采用的整合策略也是建立在相关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的,在国外行得通的整合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我国在借鉴国际上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时,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不思考是否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就生搬硬套。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时,我们必须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使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促进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求。
【注释】
[1]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13(11):4-16.
[2]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4):54-60.
[3]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7):1-5.
[4]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7):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情况分析[EB/OL].[2016-11-24].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101/t20110105_20115.html.
[6]程玉,张兴柱,杨君普.浅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9):19-20.
[7]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7):1-5.
[8]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07-236.
[9]高洁.论人的文化权益与人的发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7-24.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7-03-26].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23/c40606-29042485.html.
[11]钟常青.网络环境下图情档一体化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7-238.
[12]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7):1-5.
[13]肖希明,郑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以图书馆博物馆为例[J].图书馆,2013(6):41-43.
[14]丁海斌.档案学三题小议——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J].档案学通讯,2008(2):20-23.
[15]刘伟.美术馆公共性空间研究——结合国内四座美术馆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6,11.
[16]卢金荣,郭东强.信息生态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7(3):82-84.
[17]肖希明,唐义.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4(3):1-4,16.
[18]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9):23-27.
[19]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图书馆,2003:30.
[20]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9):23-27.
[21]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24(11):1606-1610.
[22]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24(11):1606-1610.
[23]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24(11):1606-1610.
[24]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24(11):1606-1610.
[2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6-11-18].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t20111209_614350.htm.
[26]王达敏,丁莉兰.稳态学——一门新的边缘学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10-112.
[27]赵云合,娄策群.信息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1-4.
[28]周晓英.政府网站的信息构建[C]//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学术前沿论坛.2004.
[29]马费成,姜婷婷.信息构建对当代情报学发展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03(6):20-25.
[30]迪莉娅.后信息构建理论研究[J].档案,2009(5):52-53.
[31]周晓英.信息构建(IA)——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J].情报资料工作,2002(5):6-8.
[32]IA SUMMIT[EB/OL].[2017-04-16].http://www.iasummit.org/iasummit-2016/.
[33]周晓英.信息构建(IA)——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J].情报资料工作,2002(5):6-8.
[34]Jesse James Garrett.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things[EB/OL].[2016-11-28].http://skat.ihmc.us/rid=1KR7TNX24-19KZ6GL-5SVD/O'Reilly%20-%20Information%20Architecture%20For%20The%20World%20Wide%20Web.pdf.
[35]周晓英,马文峰,齐虹.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7-191.
[36]涂中群.区域图书馆:集群模式与创新模式构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5-148.
[37]叶宏伟,等.图书馆信息集群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99-101.
[38]叶宏伟,等.图书馆信息集群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99-101.
[39]金中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0-81.
[40]金中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0-81.
[41]金中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0-81.
[42]朱卫红.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技术和应用课题[J].情报杂志,2011(4):172-177.
[43]Gio Wiederhold.Foreword:intelligen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J].Intelligen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1996(5):5-9.
[44]金中仁,张杰.基于信息竞争力信息集群优势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2-7.
[45]金中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6.
[46]金中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6.
[47]宜建军,岳琪琳.信息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研究[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2010(6):34-37.
[48]黄付艳.关于构建西江经济带图书馆信息集群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98-200.
[49]金中仁,等.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6.
[50]肖希明,李硕.信息集群理论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2015(1):1-4.
[51]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6(7,8):56-61.
[5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5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54]龙献忠,杨柱.治理理论: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4):30-34.
[55]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应性:基于公共行政学的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6]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2):125-130.
[57]肖希明,完颜邓邓.治理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J].图书馆论坛,2016(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