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整合平台模型构建
本节前面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的对象数据加工标准、元数据标准及互操作、存储方式等内容,这些工作都是相关工作人员从事的一些后台工作,但为了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还必须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该平台应该具备一站式跨库检索、分类浏览、多媒体视频点播、虚拟展览、网络互动、资源发现等功能。图6.8为笔者构建的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支持环境层
这一层是支撑平台存在和运行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支持以及组织管理机制等。

图6.8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模型
①网络基础设施。平台构建要以公共通信和数据传输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支撑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已基本形成,如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中国金桥网(ChinaGBN)等都较为完善[59]。随着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开展的三大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积极开展,全国大部分城市、县、乡都已经具备了网络条件、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可以方便地接入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
②技术支持环境。信息技术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一般来说,构建平台需要的主要技术包括:平台的管理技术、处理与存储技术、网络数据安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文本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信息内容可视化技术、自动标引、分类和翻译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可方便地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可靠的数据安全保证以及实现平台系统的自动升级等[60]。
③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指确保整合平台有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如国家整合平台的总体规划、国家中心平台与各分中心平台以及分中心平台之间的运行方式。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涉及文化系统、档案系统的众多文化机构,需要在以往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2)资源层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是整合平台开展服务的基础。整合平台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层是资源结构合理,各种数字文化类型的信息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数字文化资源保障体系。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资源来源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等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中,首先应该明确整合的范围。各文化服务机构一方面要以现有的文化资源为基础,根据相关标准,对多年收藏的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深层次加工、组织和整理;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通过摄像录音等方式制作相关的文化资源,建立起丰富的文化资源体系。
(3)资源整合层
资源整合层主要负责从逻辑上汇集和集成异构异质的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的数字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内容之间的关联,逐步形成数字文化资源网络。其实现的机制是各分中心将元数据上传到国家中心的服务器,建立统一的元数据仓储,而对象数据仍然在各个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这种“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资源整合方式,也就是“对象数据分散,元数据集中”的资源整合方式,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各个文化机构要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或者通过映射形成统一的元数据标准,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上传元数据,并要不断更新优化元数据与对象数据的关联。
(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以友好的界面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跨库检索、多媒体点播、虚拟展览、分类浏览、网上互动以及智能推荐等。应用层是用户能够体验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效果的最直接的一个层次,在这一层要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尽量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