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典型项目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主要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北京记忆、中国记忆、广州记忆、天下湖南等,这些项目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我国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2002年4月,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标志着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开始。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2]。文化共享工程是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地位,相继被列入国家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部于2004年成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后改名为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依托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在2009年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为主体的四级网络[3]。此后该网络不断完善和发展,到2011年,也就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服务网络[4]。国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服务网络[5]。可以看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生命和核心工作。在这方面,文化共享工程的定位有四个核心词——“文化”“数字”“基本”“实用”[6],这就是说文化共享工程是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实用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其在资源建设方面强调“贴近农村”“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三贴近原则,为百姓提供喜闻乐见的数字文化产品。通过合作共建、自主建设、公开征集、网络采集、行政调拨、资源交换等方式,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整合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艺术院团、文化馆及广电、科技、农业教育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7],其资源总量如表3.1所示。文化共享工程自2002年4月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根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一共达到了66.87亿元,到目前为止(访谈时间为2014年7月),资源总量已经超过了400TB,国家中心负责普适文化资源建设,这一块的资源总量已经超过了40TB[8]。
表3.1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总量年代分布状况

续表

数据来源:张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2;2014年7月9日,对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访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决策下,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推动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傲人成果,这表现在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数字资源存量初具规模,技术平台日益成熟,管理体系愈趋完善,初步实现了我国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十二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建设“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和“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到2015年资源总量达到530TB[9],从而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0]。
(2)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2011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决定“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共同组织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是继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之后,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采取“两步走”战略,2011—2012年为基础构建阶段,在该阶段为做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工作,文化部制定了省级、市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意见》[11];2013—2015年为全面推广阶段,完成所有市级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12]。《2013年第一季度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施情况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第一季度,已实施的地区中共有25家省级图书馆、103家地市级图书馆,获得地方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总投入约5.14亿元,超过工程规划配套经费的147%;完成硬件采购的有21家省级图书馆和94家市级图书馆,分别占已实施省市级图书馆的63.64%和50.8%;与国家图书馆实现虚拟网联通的图书馆共有30家,已实现虚拟网资源访问的图书馆26家,有16省已开展省内虚拟网搭建工作;共有11家省馆、10家市馆进行了自建数字资源元数据登记,共登记自建数字资源16 306条数据,国家图书馆通过资源镜像、虚拟网等手段,分批遴选了约165TB的资源面向全国共享,范围覆盖全国17个省,共享资源总量达到2 385TB[13]。到“十二五”末,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将得到较大、均衡的增长,推广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 000TB[14]。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和推广,使数字电视用户达8 000万户,手机用户达8亿人,互联网用户达4.2亿人[15],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3)中国记忆项目
“中国记忆”项目是整理中国现当代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专题文献,采集影像史料、口述史料等新类型文献,收集照片、手稿、信件以及实物等信息载体,形成多种类、多载体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并通过专题讲座、在线浏览、在馆借阅、多媒体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3月开始构思和策划,2012年4月,中国记忆项目试点专题——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建设正式启动[16]。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中国记忆项目的建设情况,笔者一行三人于2014年7月10日对中国记忆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该负责人介绍,中国记忆项目是国家图书馆开展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存史、为民立传。该工程在选题上志在抢救,而这个技术门槛是很高的。他们与很多联合会、研究会合作,以获取相关资源。其合作形式是按照专题合作,与行政隶属没有多大关系,没有行政强制力,没有什么官方色彩,具有生命力。该项目数字资源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图内部的资源整合,比如在做东北抗联这个专题时,就整合了国图的老照片、专著等;国图资源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源整合,但只做到了联合目录的整合;传统文献类型与新型文献(口述、影像等)类型的整合。该项目于2013年和2014年被列入了文化部专项工作,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国家图书馆以及专门的资源建设经费。
中国记忆项目是新媒体时代以记录历史、保存文献、传承民族记忆、服务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全国性文化项目,是图书馆文献采集、整理、服务以及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是图书馆变藏为用,加强文献整合与揭示力度的新举措。从中国记忆项目试验网站可以看到,该工程网站上的专题资源包括“蚕丝织绣”“中国当代音乐家”“大漆髹饰专题”“中国年画”“东北抗日联军”等,每一类专题资源通过文本、影像、音视频、在线展览等不同形式,全面展示了该资源承载的历史信息。如“蚕丝织绣”专题资源下面包括蚕丝的由来、丝绸的历史、丝绸的工艺、非遗中的丝绸、丝绸影像库、传承人口述史、传说与崇拜、语言与诗歌、丝绸之路、文献目录、在线展览等不同的栏目,通过历史、文献、实物、口述史、影像史,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公众展示丝绸的魅力与价值[17]。
由于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参与的部门很少,资源建设难度比较大,中国记忆工程还只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网站上的资源还比较少,这与冯惠玲[18]、徐拥军[19]、马费成[20]、樊树娟[21]等专家学者提出的中国记忆工程中庞大的数字资源存量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在国家统一领导下,集中全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的力量,打造出记录几千年中华民族根脉的“中国记忆”,是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应该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4)广州记忆工程
“广州记忆”是一个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共同支撑建设的数字文献资源库,是一个供公众查阅及交流的窗口。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记录和反映广州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数字文献资源库,其建设目标是收集广州文献遗产、传承岭南历史文化、保护广府人的集体记忆、增强市民对广州的认同,力争建成公众认识广州、了解广州的一条捷径。
2012年12月28日,广州记忆网站正式开通,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检索查阅广州的城市档案。虽然广州记忆网站已设立重大事件、影像记忆、城市变迁、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历史典故、广府文化、网上互动等栏目,还建立了数字文献资源库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文库、资料上传、数字文献征集、寻找老照片的记忆等信息检索和公众网上互动专栏,但一年前该网站“资源匮乏且更新缓慢,每个栏目下都只有寥寥的图片与文字说明,许多栏目内容还是空白”[22]的状况,至今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变,如在“数字文献资源库目录”下面只有几条记录,在“历史名人”栏目下面设置了“政治”“文化”“艺人”三类名人,每类名人下面只有几个代表。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该项目实际效果和预期的四个方面的目的[23]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5)天下湖南项目
“天下湖南”项目由湖南图书馆主办,其宗旨是“荟萃人文经典,传承湖湘文化”,该项目依托于湖南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荟萃湖湘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内容。该项目主要包括资源板块和论坛板块两大板块,资源部分分为“湖湘名流”等十多个栏目;论坛是网站的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人文地图”等栏目[24]。经过几年的建设,天下湖南项目建成了“湖南地方戏剧资源库”“湖南近代人物资源库”“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湖南红色记忆资源库”“湖南古村镇古名居资源库”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的特色资源库。该项目在湖南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支撑下,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形式介绍了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