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信息构建理论
5.2.2.1 信息构建理论的发展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是由美国当时的建筑师协会主席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先生于1975年提出的[28],他将信息构建准则表述为“使信息可被理解”和“按表达预定意图的方式传递信息”;沃尔曼先生发现了信息的组织与展现——客观知识空间的有序化与建筑物的设计——物理空间的有序化之间的类比关系,从而提出并推广了信息构建这一全新概念[29]。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信息构建并没有一致的定义,创始人沃尔曼先生认为:“信息构建就是建筑信息结构,让其他人理解。”他的这个定义强调了对信息的构建与对建筑的构建的相似性,都是把杂乱无章的事物(信息集合或建筑材料)变得有序。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认为:“信息构建是组织信息,帮人们有效地实现其信息需求的艺术和科学。”[30]周晓英将信息构建定义为“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31]。但信息构建理论在互联网络出现之前并没有遇到能够体现其价值的用武之地,从沃尔曼先生1975年提出这个概念到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崇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间经过了20多年。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关于信息构建理论的提法逐渐在西方国家盛行。199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罗森费尔德和皮特·莫维里出版了《万维网的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一书,他们在书中重新发现和使用了沃尔曼的信息构建思想,将信息构建理论推广到网络环境中。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此,信息构建理论出现了实质性进展。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是推动信息构建理论在全球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机构之一,其工作目标包括不断扩展信息构建实践领域,加强该领域基础建设,促进从业者、学生以及学术界的交流。自2000年开始,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按照一年一次的频率连续召开了17次北美信息构建峰会(IA SUMMIT),自2005年开始,连续召开了12次欧洲信息建构峰会(Euro IA Summit)(2007年11月在德国的斯图加特还召开了一次德国信息构建会议),2016年5月4~8日,北美信息构建峰会在美国亚特兰大(Atlanta)召开[32]。这些信息构建峰会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构建理论在全球的传播和发展。目前看来,信息构建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图书馆学、认知科学、情报学、组织发展与行为学、知识管理等诸多学科[33],并且还呈现出不断扩展的趋势,因为“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信息构建”[34]。
5.2.2.2 信息构建理论核心思想及其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中的应用
无论是沃尔曼的信息构建实践,还是罗森费尔德和莫维里的网站信息构建实践,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而用户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就是要获取信息,没有信息的获取,信息需求的满足便无从谈起。用户的信息需求的满足包括两个方面:信息的获得和对信息的理解。信息的获得是满足信息需求的前提,如果信息无法获得,信息的满足就无从谈起;但无法理解获得的信息也达不到信息满足的目的,因此,信息的可获得和可理解是信息需求满足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1)遵循信息构建理论强调的信息可获得性原则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那么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中就必须首先考虑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用户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存在于网络上;第二,用户可以较快地通过网络访问自己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为了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就要针对用户需求,整合尽可能多的数字文化资源,根据我们的调查,社会公众一站式获取所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很强烈。因此,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纳入更多的整合对象。为了实现用户较快地访问自己所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在构建整合平台的时候要采取一些提高访问速度的方式方法,确保服务器的数量以及网络传输的速度。
(2)遵循信息构建理论特别强调的信息可理解性原则
除了信息的可获得性之外,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信息的可理解性。沃尔曼提出信息构建理论的目的就是让信息变得可被理解,并在纸本图书等的编辑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随后罗森费尔德和莫维里将这一核心思想引入了万维网领域,提出了在万维网的世界里信息构建的核心构成要素——信息组织系统、标志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这四大系统要素作为信息构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认可。信息组织系统的功能是生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体系结构,将信息的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标识系统负责信息内容的表达,为内容确定名称、描述或者标签;导航系统负责信息的浏览以及信息之间的移动,导航系统需要回答“我在哪里?”“我去过哪里?”“我还能够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四个问题;搜索系统负责帮助用户搜索信息,搜索系统强调检索界面友好、检索的结果相关性强、查准率高,并提供用户自我修正检索机制的途径[35]。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实现,不同的整合模式,实行不同的信息组织机制,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对应着不同的平台,当然效果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构建就需要充分考虑如何确保信息结构与内容的清晰,分类逻辑易于理解和使用,信息标识的规范和一致,导航的清晰与全面,整合平台信息内容的有用与可用,检索途径的多样性,让用户知道“我在哪里?”“我去过哪里?”“我还能够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满足信息用户对整合平台功能的多样化需求,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