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社会公众文化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5.1.4 社会公众文化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人是文化的存在[8],文化塑造人,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包括激发人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人的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推动价值观的整合)[9]。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权利和利益,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追求文化权益的表现方式以及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物质生活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的背景下,读书看报,观看电视、电影,欣赏文物、艺术品,参与文化活动等精神生活需求更加凸显。201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1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社会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①全方位与综合化,即社会公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更加深入和广泛,不再是零散的、个别的、粗糙的文献资料单元,而是要求提供动态的全面的文化信息保障。②集成化与高效化,由于文化信息源的分布极其广泛,涉及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多形式、多功能、来源分散的文化服务机构,因此,社会公众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经过整合集成,能方便快捷、一站式获取的文化信息资源。③网络化和交互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公众需要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性更加方便地交流与分享文化信息[11]

在信息化环境下,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化资源。在2012年4月举行的“哈佛图书馆的战略对话”(Harvard Library Strategic Conversation)研讨会上,美国档案专家David Ferriero强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跨机构合作提供经过整合的无缝服务,这是技术娴熟的用户越来越期望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用户行为,尽管我们对用户利用资源的方式了解不够,但用户期望在瞬间就能够跨越知识边界。”在该研讨会上最清晰的结论就是用户期望推动着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资源整合,这三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正在加速让其变成现实[12]

为了了解我国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利用情况,对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提供的数字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图书馆、博物馆数字文化服务整合的需求情况,肖希明、郑燃等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使用图书馆、博物馆数字服务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实现跨库检索,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超过60%的人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文化网)这样的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的数字服务项目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公众迫切需要功能强大的整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的系统,能够同时检索出不同来源的数字文化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一站式”信息服务[13]。根据笔者的调查(本书第3章对调查结果有详细论述),为了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高达93.19%的调查对象需要访问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网站;超过90%的调查对象认为,构建一个整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平台“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这两项调查结果都显示,在网络环境下,我国社会公众期望能够一站式获取所有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因此,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公众一站式获取所有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这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