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概况

3.1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环境深入发展,社会公众的文化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数字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推动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2002年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标志着全国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开始。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国家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人民群众对一站式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又颁布了一些包括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详见第5章第1节)。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逐步构建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要以公共通信和数据传输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支撑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已基本形成,如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中国金桥网(ChinaGBN)等都较为完善[1]。随着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三大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积极开展,全国大部分城市、县、乡都已经具备了网络条件,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可以方便地接入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

第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主要包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等。此外,2008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残联信息中心共同搭建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正式开通,这宣告了我国首个盲人数字图书馆的诞生。国家级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视力残疾人在真正意义上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内,也是我国利用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服务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