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一共回收了1 076份问卷,其中29份无效问卷,1 047份有效问卷,这些有效问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社会公众对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需求状况,下面对这1 04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1)地域分布分析

通过对答题IP来源的统计,本调查对象来源于我国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28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其中被调查者来源最多的是广东省,有160人填写了本问卷,占填写问卷总人数的15.28%,其次是上海市(104人),详见图3.1。本调查问卷答题者地域分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图3.1 调查对象地域分布情况

(2)性别、年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537位男性、510位女性填写了本调查问卷,男女约各占一半。从年龄分布来看,本调查对象几乎都位于18~45岁,本年龄区间的调查对象数占总调查对象的94.07%,但也有部分46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无18岁以下的调查对象,详见表3.2。

表3.2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情况

(3)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82位调查对象接受了大学层次(包括专科和本科)的教育,占总人数的84.24%,获得硕士学位的占10.32%,高中及以下或者博士及以上的调查对象比较少,分别有44位和13位,见图3.2。另外,从职业构成上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是企业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的57.59%(327人),文化艺术工作者有17位,农民只有6位,见图3.3。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强调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但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填写了本问卷的农民只有6位,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上网的比率较低,这与农民的数字素养较低以及上网工具缺乏有关。因此,如果文化共享工程想要进一步扩大社会效益,那么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进一步完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能够给基层提供上网工具的项目。

(4)使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情况

在1 047位调查对象当中,87.01%都表示访问过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网站,其余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访问过。这说明社会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非常大,绝大多数人都有通过网络获取数字文化信息的经历。

图3.2 调查对象学历构成状况

图3.3 调查对象职业构成状况

(5)访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频率

回答本题的前提是有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机构的网站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经历,因此,本题的回答人次应该小于或者等于使用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人次,本题有效填写为910人次,符合对问卷的回答逻辑。对答卷后面涉及上下题具有逻辑关系的答案,笔者也一一进行了这样的逻辑判断,均符合对问卷的回答逻辑,不再一一赘述。

表3.3 访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频率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频率还不是很高,只有21.98%(200人)的人几乎每周访问,这部分人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频率较高,而约半个月访问一次的人占据了34.18%(311人),这两部分加起来约56%,其余的人访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次数较少,见表3.3。这说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6)使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

国家提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数字文化需求,那么社会公众使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是什么呢?本次调查显示,社会公众使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80%以上的人有获取知识或技能的目的,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者作业,进行学术研究或撰写论文,当然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娱乐休闲,见表3.4。

表3.4 使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的状况

(7)跨文化机构网站查询需求情况及其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为了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高达93.19%(848/910)的人需要访问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网站,在这些人中,约80%(673/848)的人选择的原因是需要来自不同文化机构网站的资源,有近50%(415/848)的人不知道哪一个文化机构网站上有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只能访问不同的文化机构网站(对于原因的选择为多选题,因为一个人可能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访问不同文化机构的网站)。这说明单一的公共文化机构很难满足社会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社会公众为了获取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需要在不同平台间来回切换,这会浪费社会公众的时间,影响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的满意度。

(8)对国家数字文化网等整合了不同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网站的使用及认知情况

从2002年开始,国家就开展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项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文化网为文化共享工程主站),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随后,国家又开展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大的文化惠民工程。那么社会公众对这类整合了不同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网站的访问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超过60%(558/910)的人表示访问过国家数字文化网等整合了不同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网站,但也有将近40%(352/910)的人表示没有访问过。这说明国家数字文化网等类似网站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公众知晓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访问过国家数字文化网或者类似网站的调查对象中,高达82.26%(459/558)的人认为,国家数字文化网及类似的网站在资源提供方面的优势更全面,约65%的人认为其优势在于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可以发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此外,还有超过50%的人表示这可以集中展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见表3.5。这说明社会公众认为国家数字文化网等整合了不同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网站的最大好处是资源更加全面,这与该类项目开展的初衷是吻合的。与此同时,被调查者也认为国家数字文化网这样类似的网站还存在一些问题,超过60%(351/558)的人认为,其存在的问题是检索效果不好,不能实现跨库检索;认为资源类目设置不够明确、有一些链接打不开的在50%左右;也有26.16%的调查对象认为资源不够丰富,详见表3.6。这些不足之处或许就是国家数字文化网这类项目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表3.5 对国家数字文化网等类似网站资源提供方面的优势的认知情况

表3.6 对国家数字文化网这类网站存在的问题的认知情况

(9)对一站式获取所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程度

我国既有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并没有整合所有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为了了解社会公众对一站式获取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态度,笔者设计了一个矩阵量表题,采用成对的反义形容词来测试调查对象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调查对象需要从“非常有必要”(5分)到“毫无必要”(1分)五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本人态度的选项,选项的分值从5分到1分(下文涉及得分的题目都是笔者给每个选项赋值了的,最积极的5分,然后依次递减,下文不再赘述)。根据表3.7,超过90%的人都觉得构建这样一个平台“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该题平均分是4.28分,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对这样一个平台的需求程度非常高。

表3.7 对一站式获取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程度

续表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数字文化网这样的项目还未能整合档案馆的数字资源,那么社会公众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呢?调查显示,近90%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应该”或“应该”,如表3.8所示,该题平均分是4.21分,说明社会公众认为应该将档案馆的数字资源纳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范围内。

表3.8 调查对象对将档案馆的数字资源纳入整合范围的态度

(10)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功能的需求情况

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社会大众使用,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信息组织和揭示方法,将数字文化资源按照一定的逻辑呈现在整合平台上面,该整合平台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以满足社会公众的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那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呢?根据调查,社会公众觉得需求度最高的功能是一站式跨库检索,近90%的调查对象认为一站式跨库检索“非常需要”或“需要”,该选项平均分是4.31;然后依次是分类浏览功能(4.21)、网上展览功能(4.17)、多媒体资源点播功能(4.14)、网上参考咨询功能(4.07),详见表3.9。可以看到,这些功能的平均得分都高于4分,换句话说,调查对象认为这些功能都是处于“需要”程度之上的。因此,在设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时候,这些功能都是需要考虑的。

表3.9 调查对象对整合平台功能需求态度

(11)影响调查对象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态度的因素分析

调查表明,从总体上讲,社会公众对一站式获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很强烈,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差别?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省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受教育不同程度的调查对象,对构建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检索平台的需求程度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也就是说这些因素都没有影响社会公众对一站式获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程度,整合我国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提供一站式获取服务是我国社会公众的共同心愿,而不论年龄、学历、地域以及职业。

(12)调查对象其他意见或建议

为了弥补问卷选项的不足,笔者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题目,需要调查对象反映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意见或建议。笔者对收到的这1 04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把调查对象的反馈意见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资源整合与平台功能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调查对象反映最多的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得还不够全面,要整合更多的数字文化资源,最好能够整合所有的数字文化资源(有调查对象专门提出要整合档案馆的数字资源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整合平台的资源更加丰富全面并且及时更新;整合平台设计要人性化,操作要简单、方便、易用,可以实现分类浏览、跨库检索、资料下载等功能;该平台还应该具有互动功能,更好地与社会公众互动。还有调查对象提出可以将这样的平台设计成APP供大家使用

第二,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宣传方面的建议。不少调查对象表示很多社会公众还不知道我国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普及率和知晓度,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相关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实现对数字文化资源利用的全民化,扩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有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收费不要太高”,“能给大家免费使用最好了”,“国家能让这个平台免费供大家使用吗”,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还不知情,以为和中国知网等商业数据库类似,都是需要收费的。有调查者还提出了一些宣传的建议,提出可以向学生及青少年多做宣传。

第三,对利用社会力量方面的建议。有的调查对象提出在政府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需要引进社会资源,拓宽资源渠道,实现全民参与,要集思广益,多采纳人民的意见,等等。

此外,还有调查对象提出要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标准,注重版权保护,要确保访问速度,要对项目效果进行科学考核。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公众非常期待构建一个整合所有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平台,该平台要易用、方便、快捷,能够实现一站式跨库检索等功能,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