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

2.1.3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

(1)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现代科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对模式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模式一词还经常被用到社会与生活领域,比如发展模式、教学模式、生活模式、合作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等,上述这些“模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模式一词进行含义分析,然后才能够更好地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胡玲琳对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国内外考察,她认为,西方学术界对模式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认为模式就是一种模型和计划,第二种认为模式与范式是同义词,第三种认为模式是现实的简化,第四种是从结构构造来理解模式;国内学者认为模式是“稳定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范型”,也有学者把模式归属于方法范畴和策略范畴[14]。也有国内学者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理解模式,如何克抗认为,模式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15]董凌轩也认为模式是几个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他指出,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信息安全管理模式包括服务技术保障、服务综合管理保障、服务业务人员保障、服务法律保障4个方面[16]。姜威认为模式首先对应着一种社会存在,并且是对它的内外部机制的一种直观而简洁的概述,是社会存在这种复杂系统的框架结构、简化形式或主体内容;其次,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模式也会相应地发展、创新和演进;再次,模式常常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成功或失败的典型经验的标志,这赋予了它可复制性或可借鉴性的特质[17]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模式进行了研究,而从整体的高度对模式进行审视的较少,因而对模式这一术语进行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归纳起来,对模式概念的界定有“方法说”“结构说”“体系说”“范式说”“策略说”等十多种。但是,纵观对模式概念的种种界定,我们可以得出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模式代表一种社会存在,是对某种社会存在这个复杂系统直观而简洁的概述,是某种社会存在这一复杂系统的简化形式、主体内容或框架结构。当我们把某种社会存在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模式就是对研究对象主要因素的抽象概括。人们常说的发展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对应着某种社会存在,如在信息服务中,我们提到“服务模式”,当对这种社会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这种社会存在就成了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毕竟只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只能模拟、仿造研究对象,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简约、类比表达。

第二,模式处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它联结着理论和实践,如图2.1所示。模式是实践被理论升华过的一种可借鉴的“标准样式”,“模式是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经验的抽象概括”[18]。模式常常标志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成功或失败的典型经验或教训,因此,模式具有可复制性或可借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式也会不断地变革、创新和演进[19]

图2.1 模式与实践、理论的关系图

数据来源: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6.

第三,模式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结构是指社会存在内部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决定事物功能的诸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机组合,从而形成“标准样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这种运动就表现为模式的“过程”。此外,任何模式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模式。

第四,模式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是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模式是理论的具体化,又是实践的抽象概括,模式包含的内在逻辑要素及其运行方式是可以被实践操作的,具有可复制性或可借鉴性。

考察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和学科对模式的定义以及模式的特征之后,笔者也试着对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笔者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模式是指对某种社会存在这一复杂系统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方式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标准样式。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概念

根据本文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模式的概念分析,笔者认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是在一定的信息整合思想和特定需求的指导下,为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目标而形成的,由整合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