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推进障碍分析

7.1.5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推进障碍分析

赵生辉等在分析了我国数字资源整合的难点后指出,由于国内各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早已开展,并已投入了大量成本[30],若整合协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肯定和利用这些既有建设成果,很有可能会对各机构的参与形成阻碍。

本研究对各类机构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发现,对资源整合工作的积极性较高的部分机构愿意共享自有数据,其中既有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的机构,也有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机构,而后者也希望借此规范自身信息化建设方向,并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对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性较低的部分机构,其主要顾虑在于数据的全面共享。这些机构在数据采编方面往往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其数据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独特性和附加值。例如,博物馆所进行的文物介绍等内容的采编,乃至部分博物馆进行的馆藏文物数字三维建模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要求该类机构将所有数据(尤其是一些特色数据)全部共享至资源整合平台,确实会带来机构间的资源投入明显不均衡这一问题。另外,这类机构数据组织所采用的一般均为通用的元数据标准,而对于元数据标准的采用,各机构均表示愿意提供相关信息。

但是,如前文所分析,现有整合平台的设计或实现大多是一种“面向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下,资源整合要求几个资源拥有方联合主动发起,并将其内部数据(包括元数据标准及所有元数据)统一纳入资源整合平台,在此基础上向外提供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这决定了上述“面向数据”的整合模式,进行大规模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应对不同机构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等问题),并且存在掣肘现象(如不同机构间的利益权衡和分配,各类机构对于标准的理解认知存在差异,不同机构推进意愿各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