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
6.2.2.1 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的构成体系

图6.4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管理体系
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单位[18]31.06万个,从业人员[19]234.81万人[20],2006—2016年全国文化单位数量及从业人员数见图6.5。从图6.5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单位数目从2006—2011年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态势,之后逐渐减少,但近两年又逐渐上升;相关从业人员一直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这些文化单位和从业人员是开展我国文化服务的坚强后盾,是为我国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1)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博大精深的知识信息、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开展普遍的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21]。在我国目前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公共图书馆具有极其重要的主体地位,整合的资源绝大多数来源于公共图书馆或者是由公共图书馆负责采集的。根据国家文化部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2]3 153个,比2015年年末增加了14个[23]。根据《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要达到100%[24]。

图6.5 2006—2016年全国文化单位机构数及从业人员数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5-26].http://epaper.ccdy.cn/page/1/2017-05/15/4/201705154_pdf.PDF.
(2)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机构是指各级文化部门主办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文化馆(含综合性文化中心、群众艺术馆)、文化站[25]。群众文化机构对于丰富社会公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文化部的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44 497个群众文化机构,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06个,其中有34 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16年这些群众文化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共组织开展公益性讲座、文化活动、展览、训练班等各类活动183.97万场次;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7 779个,演出14.76万场,观众8 555万人次[26]。与我国庞大的人口相比,现场参与这些活动与演出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能够将这些活动和演出通过某种方式记录下来,并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传播,必将使更多的人受益。
(3)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应的保护机构包括文物机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根据文化部的统计,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文物机构8 954个,其中文化保护管理机构3 318个,占37.1%,博物馆[27]4 109个,占45.9%;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化藏品4 455.91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 329.38万件,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4.7%;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8]2 635个,从业人员18 463人,全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举办展览18 887次,举办演出42 149场,举办民俗活动14 561次,举办培训班23 704次,培训158万人次[29]。
(4)档案馆。我国的档案馆主要包括国家综合档案馆[30]、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档案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5年年末,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有3 322个,比2012年的3 237个增加了8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58 641.70万卷(万件),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9 266.30万卷(万件),国家综合档案馆利用档案1 978.30万卷(万件);国家专门档案馆234个,部门档案馆237个,企业档案馆176个,文化事业档案馆224个[31]。
6.2.2.2 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的职责
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的主要社会职责就是保护保存文献,并通过各种方式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将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文献数字化并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描述与揭示,通过统一的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是有效履行这一社会职能的方式之一。作为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参与方,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凭借自身在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参与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全过程。
(1)制定相关的标准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文化机构不同类型的资源,为了保证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如数据加工标准规范、元数据标准规范。为了顺利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国家图书馆在采纳参照现行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事实标准的同时,建立了包含知识组织规范、汉字处理规范、对象数据规范、唯一标识符规范、元数据规范、资源统计规范、长期保存规范七项规范体系共30余项的标准规范[32]。在统一的标准规范指导下,各参与机构才能够构建起统一的对象数据加工标准、元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收割标准等标准体系,为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2)选择或制作可供整合的文化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
从理论上讲,我国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的所有文化资源都是可以整合的,但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会受到知识产权、时间、人财物资源、是否为已经公开的档案以及文献内容本身是否适合大范围传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文化机构需要根据相关标准选择可以整合的文化资源。构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并长期保存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各个参与机构根据本馆馆藏情况,选择优秀的可以大范围传播的文化资源,尤其要注意选择那些物理载体已经比较破损,不能继续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资源。这样的资源如果不及时进行数字化加工,或许以后就无法进行数字化加工了,会造成国家文化遗产的丢失。除了选择可供整合的文化资源之外,公共文化机构还需要通过拍摄、录音等方式制作一些关于文化名城、重要的历史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长期保存我国的民族记忆,确保民族记忆的完整性。在获得了供整合的文化资源之后,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不同的文献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设备、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加工。
(3)参与信息组织的全过程
就内容而言,信息组织包括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信息存储几个阶段。在经过了信息获取之后,要进行信息分析,按照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文化资源描述。信息描述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要对所有数字化文献资源进行元数据描述很不现实,而且也会造成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原始文献的关系割裂,不利于人们整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33]。所以在进行数字化文献资源信息描述时,要尽量利用原始文献信息描述成果,使原来的信息描述成果能够自动添加到新的元数据描述成果里面来,并根据需要修改或者添加相关的元数据。在信息描述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对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存储,长期保存数字文化资源。
(4)构建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平台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资源,并实现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为了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需要建立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平台。该平台要以用户为中心,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分类浏览、一站式信息检索、虚拟展览、多媒体视频点播、网上互动等功能。平台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检索效率、检全率、检准率,结果呈现要尽量人性化。
(5)开展培训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让工作人员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工作内容,公共文化保存与服务机构都开展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会涉及诸多问题,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对文化进行数字化加工,如何采用合适的软件对数字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元数据描述,如何构建或使用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如何有效地避免或者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用户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其进行培训,让其具备相关方面的工作能力之后,才能使其更好地完成自身的任务,才能为构建起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这一大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