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化

8.3 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化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因此,私人资本缺乏投资的动力,其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以及一些基金会。根据第3章的调查,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人财物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国际敦煌项目、世界数字图书馆等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基金会以及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捐赠,Europeana充分利用了来自全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遗产机构上千名专业人员的智力资源,有力地弥补了自身较少的人员配置。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几乎都来源于国家公共财政,社会力量参与非常有限。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与企业公司相比,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存在效率低下、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公共财政的利用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这不利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为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这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实施路径,这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空间,切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23]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本、各种基金会以及个人等非政府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依靠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的大环境还不够成熟,因此,在短期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在2014年10月20日举办的文化部2014年四季度例行信息发布会上,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张永新司长表示,文化部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加强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且文化部财务司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出台之后,文化部将积极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从而把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激发出来,真正地调动全社会积极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这也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体制内的“循环”向面向社会的“大循环”这个方向去转变[24]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发展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化主要是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增加信息技术公司在我国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参与度。一是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合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优势,构建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进行文化资源数字化等;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数字化文化产品生产创造,然后由政府采购。这有利于增加数字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活力、创造力以及效率、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社会化,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有机地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生动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活力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