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

2.3.1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这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难以协调各个文化机构的工作,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的现象。“全”的资源建设思维模式长期存在于文化机构当中,“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文化机构系统,尤其是图书馆系统。如果说这种情况在没有网络技术支撑的时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这种情况就丧失了其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公共文化机构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将各自的文献或文化资源加工转化成为数字资源或者直接获取数字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31]。然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馆等机构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的相似性,资源的内容、主题甚至资源本身往往会出现类似或者完全一样的情况。如果让各机构独立地进行数字资源的建设,不仅容易造成资源建设的重复,也不能全面地揭示某个主题的知识和内容。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各部委或各省自行其是,数字文化资源重复性建设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重复性投资和资源的分散投入极大地制约了所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的可承受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推广性[32]。如果能够进行顶层设计,由国家政府机构进行宏观协调,在统一的安排下相互合作、相互补充进行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数字文化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浪费,这也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此外,将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其丰富的资源存储量和强大服务系统能够为公众提供深层次的、便捷的一站式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用户再也不需要登录不同的文化机构网站、适应各种不同的检索界面,大大优化了用户获取文化资源的环境,改善了用户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体验。由此,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这是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在数字时代的完美诠释。不仅如此,将馆藏资源数字化以后,之前未被用户发现使用的信息资源,很可能被发现、使用甚至被广泛地使用,这是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将其称为“每单元文献有其读者”)——在数字时代的生动诠释。从理论上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可以被无限多的用户无限次地使用,与传统的纸质文献有限使用相比,在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