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5.1.3 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检测、处理、传递和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其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久远,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五次革命。现代信息技术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一般是指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与现代通信技术的集合体,是一门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6]。人类利用信息技术这项工具来创造、记录、传承人类文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颠覆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生存时代。

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出现无疑是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产物。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化技术、人机交互技术、3D技术、跨库检索技术、互操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纷纷将本馆的资源数字化,构建数字文化馆藏,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而在数字化过程中,全球范围内更是出现了一些整合了多个机构数字资源的网络平台,比如我国的国家数字文化网、世界数字图书馆(WDL)、国际敦煌项目(IDP)、美国记忆、世界记忆、德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门户等。显然,这些项目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创新驱动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数字化技术、虚拟存储技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虚拟存储。在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可以不进图书馆就能遍览古今中外书籍,不进博物馆就能欣赏战国时代的编钟,不进档案馆可以查阅尼克松总统的办公文件……在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之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字化资源工具的产生得到了满足,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迁移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信息挖掘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让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得以实现。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让数字资源互操作成为可能。数字资源整合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文化机构,需要整合的资源类型多样、数据格式不一。因此,无论是实现数据对象层次的整合,还是元数据层次、系统层次的整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信息技术标准进行互操作,否则难以实现跨库检索等信息服务,数字资源的整合宗旨就难以实现。现代信息分类标准、信息组织标准、元数据标准、数字化标准以及其他软硬件标准的成功推行,给数字资源的互操作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确保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传递。文化资源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和途径,将信息资源提供给社会公众,否则文化资源整合也就失去了意义。目前看来,大致形成了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网为主要传输途径,以光盘、移动存储设备为辅助传输方式的网络传输体系,实现了对文化信息资源全方位、多途径的传递。[7]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包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要考虑采取最先进、最实用、最有效的信息技术,不能采用已经过时的信息技术或者还未出现的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