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国内著作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这些著作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年度发展状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制度设计和模式选择,某个地区或者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以及资源提供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制度的建构和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释,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厚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国内论文从不同维度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进行了阐释,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发展现状、整合的技术标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少数学者将信息生态理论等引入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扩大了该领域的研究视野。
国外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要早于中国,从20世纪末就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国外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AMs)称为文化机构或者记忆机构,而不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虽然国外并没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概念,但“信息公平”“文化权利”“消弭信息鸿沟”是国外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也是他们深入研究的问题。虽然对概念称谓不一样,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本质上都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AMs数字资源整合的必要性、LAMs数字资源整合元数据互操作、LAMs数字资源整合相关技术、LAMs数字资源整合实例介绍、LAMs数字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LAMs数字资源整合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发表的文献无疑是丰富的,推动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以及理论的发展。但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而这正是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