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美国先验主义思潮和先验俱乐部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其哲学的发展呈现多元纷呈的格局。因为法国和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对于启蒙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实践,独立后的美国也就更多地受到法国和德国思想家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德国思想家的影响。美国独立后的哲学进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个时期有一个代表这个时期的哲学俱乐部。
19世纪的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谢林(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的先验论哲学受到英国浪漫派诗人的青睐。恰巧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美国精神先知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正处于他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上。爱默生作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的正式牧师,多年的牧师职业让他彷徨,他决定在欧洲游历中重寻生路,于是他于1832年远赴欧洲。多样化的欧洲思想,特别是康德和谢林的先验论给了他强烈的影响。爱默生一年后回到美国,在欧洲获得的先验论倾向,经过他的著作和讲学,在美国形成一种不同于欧洲哲学的新哲学思潮:美国先验主义思潮。
美国的先验主义把人的心灵和观念看作是第一性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不仅能够获得真实的自我认识,个体作为宇宙的缩影同时也能够发现宇宙的真理。美国先验哲学这样一个对于人本位的自信,自然就成为美国民主体制的创导者,也成为个人思想自由的创导者,同时也是美国宗教体制改革的创导者。
先验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成为一个哲学的思潮,与爱默生的功绩密不可分,也和以爱默生为代表的一批先验论学者建立的美国先验俱乐部的活动密不可分。1836年在波士顿成立的先验俱乐部,被看作是美国先验主义思潮形成的标志。这个俱乐部集合了美国的一批著名学者,他们定期组织学术讨论,在1840年还出版反映美国先验论哲学思想的季刊《仪表盘》。
美国的先验主义思潮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这是美国哲学流派的一个共同特征,后来的实用主义思潮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但美国先验主义思潮反对盲从,强调对思想和行动选择的自我依赖,强调通过自我认知和直觉来获得心灵的充分自由,这成为美国哲学其后发展的一个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