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富于弹性的可能世界观念
2.4.1 可能世界的动态特征
现在我们来看可能世界。可能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指称那些如同自然数中的“虚数”的东西,还是对实在世界的一个模仿?我们的讨论似乎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我们对这个范畴也没有像对自然数和蕴涵那样,给它一个规定性的定义。但这个范畴具有展延性,它可以引申为许多和它类似的东西,例如点,片刻,方位,状态,数字集合,信息状态,认知情景,程序过程,存储记忆的装置,等等。
这就表明,这个范畴具有数字0 和蕴涵完全不同的性质,它是一个具有高度弹性的范畴。它可以和任意抽象范畴进行类比似的联想,不管是那些很是实在的范畴,例如数字集合、程序过程、时空方位等等;还是那些看起来和实际世界隔得很远的范畴,例如虚拟世界、理想世界、不可能世界等等。
可能世界是一个极富弹性的概念,这种弹性尤其表现在它在界域范围上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在可能世界基础上的模态逻辑语义解释,可以涉及许多以前难以想象的领域。它既可以讨论许多具有数学意义的逻辑,例如拓扑逻辑、可证性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等,也可以讨论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逻辑,例如认知逻辑、道义逻辑、信念逻辑等,还可以结合计算机理论来建立逻辑系统,例如箭头逻辑、动态逻辑、程序逻辑等。
把可能世界概念和信息概念联系起来,这是模态逻辑发展的重要标记。由信息整合而形成的知识,它的流动性以前是逻辑所无法描述的。可能世界范畴的引入则使这种描述成为可能,原来,信息在历史进程中是流动的。这就变成了,在一个世界上建立起来的信息,当转换为另一个世界的时候,这些信息是保存下来了,还是历史把这些信息给吞没了?我们对现代模态理论的关注,本质上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很显然,这个时候,可能世界变成了一个流动的世界。也许,世界的流动并没有造成世界本身的改变,但是,世界在流动的过程中,原先的世界所拥有的信息在新的世界之中,有些是丢失了,但有一些却保存下来。模态逻辑的这一新视角,是可能世界范畴动态性的一个绝妙表现。
在哲学家对可能世界的讨论中,实在世界是我们经验所触及的世界,它是通过感觉,以形象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我们思考的唯一摹本呢?我们对于那些无穷无尽不同于实在世界的想象,是否只是实在世界的扩充或者简化呢?因为可能世界的形象性特征,人们想象出许多饶有趣味的世界图景,你从这些想象中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富于色彩的图画。
2.4.2 对可能世界的种种想象
逻辑学家D.刘易斯(David Lewis,1941—2001)做过这样的想象,他说:可能世界可以是这样的。
一个世界有电子,而另一个世界没有;一个世界有灵魂,而另一个世界没有——但这些差别有时同作为单个世界的部分的事物之间的差别一样并不发生,例如在某个世界中,电子与灵魂共存。[6]
可能世界的形象性特征,特别表现在其幻想的奇特上,可能世界是进行科学幻想的绝妙素材。
一些科幻作家已经阐释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并把它融入他们的小说。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伊萨克·阿西莫夫写的《众神之身》。这部小说描述了人们发现“物理上不可能的”元素的样品,这种元素很不稳定,会迅速蜕变为稳定的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有用的能量。这些样品从何而来?原来它们来自一个与我们的宇宙类似的宇宙,在其中自然规律有些不同,以致“物理上不可能的”元素在其中不是不可能的。[7]
对可能世界还可以做出很多饶有趣味的想象,并由此归结到不同的哲学本体,对这些想象对象的形而上学思考,意味深长并且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