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源头茫昧虽难觅,活水奔流喜不休
关于模态逻辑实在问题的探讨,出现许许多多互为冲突的哲学理论。科学的实在论,它似乎更符合我们的直观和人们对科学的信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科学实在论相对立的其他哲学观点就一无是处,著名逻辑学家达米特(Michael Dummett,1925—2011)关于这种哲学争论,有一段有意义的评述。
千百年来,哲学家之间的拉锯战司空见惯。一方的论争在这场竞争的一部分看客中引起反响,而另一方的论证则让他们中的另一些人着迷;但我们却没有裁决胜负的标准。没有谁被彻底击倒。必须以点数判决;而我们又不知道如何计点。[10]
我们尽管很难找到形而上哲学的终极答案,但逻辑学家对实在的思考常常导致他们对思想结构的思考。这正是彭加勒的诗句所描述的:源头茫昧虽难觅,活水奔流喜不休。对思想结构思考的结果又诉之于语言,因为光凭自然语言是不够的,需要一种有显微镜功能的形式语言。各种自然语言都是不完善的,所讨论的关系越复杂,这种不完善性就越明显。弗雷格构造概念文字的动力,即是来自于对语言的完善,由此而产生现代的形式语言。
弗雷格所构造的形式语言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构成了经典数理逻辑,弗雷格为这个逻辑奠定了基石。而一旦奠定了这个基石,逻辑学就迅速取得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巨大的进展。本文所讨论的模态逻辑,则是这个进展的当代标志,它是弗雷格对形式语言思考的延续。但弗雷格似乎低调地预测了这个逻辑的运用价值,由它开创的经典数理逻辑,并非仅仅只是保证推理的精确性,也并非仅是一个语言完善的价值。
模态逻辑以及其他一些逻辑新领域的诞生,远远超越了他对这个逻辑的估价。逻辑不仅是观察推理的显微镜,它应该蕴藏着更为巨大的知识价值、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注释】
[1]Edited by Patrick Blackburn,Johan Van Benthem,Frank Wolter:Handbook of Modal Logic,Three,Elsevier,2007,P1181.
[2]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3]参见克里普克著,梅文译:《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7页。
[4]T.丹齐克著,苏仲湘译:《数,科学的语言》,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页。
[5]参见T.丹齐克著,苏仲湘译:《数,科学的语言》,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9—171页。
[6]D.Lewis,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Basil Blackwell,1987,P,vii,P2.
[7]斯蒂芬·里德著,李小五译,张家龙校:《对逻辑的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8]参见T.丹齐克著,苏仲湘译:《数,科学的语言》,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扉页。
[9]参见斯蒂芬·里德著,李小五译,张家龙校:《对逻辑的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10]迈克尔·达米特著,任晓明、李国山译:《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