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C.I.刘易斯对实质蕴涵的挑战
2025年09月26日
2.1 C.I.刘易斯对实质蕴涵的挑战
C.I.刘易斯在承继外延传统的命题演算PC 时,感觉到一种驱动力。符号逻辑的发展在承继布尔,承继罗素和怀特海的实质蕴涵命题演算PC 时,是不是有可能超越这种外延传统呢?命题演算系统PC 的C.I.刘易斯式超越,回应了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C.I.刘易斯试图建立的严格蕴涵系统,在最初的构建中,系统的基本观念如同C.I.刘易斯所言,类似于麦考尔在《符号逻辑及其应用》中所呈现的观念。[18]C.I.刘易斯发展了麦考尔关于严格蕴涵的设想,先引入一个“不可能”概念,由初始符号“不可能”加上“否定”符号和“合取”符号定义出“一致性”,再定义“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由此,基于蕴涵内涵意义上的“严格蕴涵”概念得以产生,严格蕴涵系统也就奠定下来。就系统的总体而言,1918年的系统和1932年《符号逻辑》一书中的系统相比,符号的使用并不等同,但就系统而言,两本书中建构的严格蕴涵系统是等价的。[19]这两本前后相差十多年的C.I.刘易斯著作,在符号使用上的差别是后者更为简洁一些。1932年的系统,作为初始观念的“不可能”转换为“可能”或者“一致性”,“一致性”和“可能性”变成了完全同义的观念,无须再给出延伸的定义。
如同我们在逻辑学的历史回顾中所指出的,欧式几何向非欧几何的进展,引发人们对逻辑的想象力,这一想象力表现在C.I.刘易斯身上,就是他对蕴涵内涵意义的关注而生成的严格蕴涵系统。这个系统的产生,C.I.刘易斯事先大概也没有料想到,它就是现代模态逻辑产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