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可通达关系

2.5 可通达关系

2.5.1 关系和性质

近现代逻辑学特别注重对关系的研究,但逻辑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是,近代之前,包括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兹这样远见卓识的逻辑学家,据我所知,都没有对关系范畴的专门论述。有关关系范畴的许多有趣想法,是由皮尔斯在1868年至1903年间所写的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

在传统逻辑中,性质和关系似乎是可以互为转换的一对范畴。一个性质就是一个关系,反过来,一个关系就是一个性质。在覆盖范围上,这对范畴具有很不相同的特征。但性质的覆盖范围似乎远远不能和关系的覆盖范围相比。性质是一个主项所拥有的某种东西,关系则不是一个主项所拥有的东西,它只是连接N 个主项的东西,仅当主项为1 时,关系才可归结为性质。

但这里有一个奇妙之处,尽管我们可以把一元谓词所表达的性质看作是一元关系,但我们却可以定义各种关系的性质。这表明,性质范畴虽然在范围上不可与关系相比,但这个范畴的渗透力也非同小可,讨论关系还是离不开性质这个范畴。就关系语义学中的可通达关系而言,有许多种关系性质,传递性、对称性、自反性等等,这都是二元的关系。自反性的二元却有些特别,它是把自身看成是不同的元。自身与自身的可通达,把这看成是两个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性质,也不算十分别扭。但非我们的直观所能穿透,似乎需要某种超验的东西。

2.5.2 有向特征的可通达关系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数,科学的语言》,开卷扉页中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Jules Honri Poincare,1854—1912)的两句诗:源头茫昧虽难觅,活水奔流喜不休[8]。人类对终极目标的追逐恐怕只是一个理想,永远都不会有一个尽头。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设想也包含着这一理念,我们有无数可以想象的可能世界,哪里会有想象的尽头。但我们的思考不会停步,而且,我们的思考总会把我们所欲了解的对象安排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可通达关系范畴的引入就是这样一种安排。

由于可通达关系的引入,我们对世界的讨论一下子就有些明朗起来,一个无序的世界变得有些秩序了,这个秩序是由可通达关系的有向特征确定的。有向就意味着图形,因为世界之间的有向性,我们就可以继续探究这种有向性的种种表现,从而借用在关系理论中构建出来的各种二元关系性质,来更为精细地讨论模态逻辑的语义学。

“实在”是哲学家最感到头疼,但也是哲学得以生生不息的永恒话题。就实在最为直观朴素的本意,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而言,可通达关系具有最为朴素简洁的实在特征。

原因很简单,计算机科学家把可通达关系借用到对计算机程序理解的层面,这种关系竟然成为某种动态的关系。模态逻辑和有关信息的理论结合起来,可通达关系竟然就和信息的流动具有了关联。我们对信息流动的理解,进而对知识表达的理解,现在可以看作是:一个点上的信息,是否可以合法地转换为另一个点上的信息的问题。这个想法的进一步扩展,又变成为一个点上的知识结构,是否可以合法地转换为另一个点上的知识结构的问题。模态逻辑由此而和这个实在世界的种种实在问题,建立了有实际意义的关联。这大概是创建模态逻辑这门学科的那些创始人,最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因为那时没有计算机这个东西,也没有信息流动、知识表达这样一些现代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