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就像文稿的开头总有导言一样,导言往往交代一本书的写作来由,在文稿终结之时,也该写点什么属于文稿之外的东西,是为尾言或者后记。

这本书的原初想法是讨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模态逻辑之间的关系,从皮尔斯开始。这样开头的结果,就确定了全文的基调,一个人一个人地接着讨论。好在经典实用主义哲学也就三代人,一代人中选一个。这样做的结果,原先讨论关系的思路,转变为这三代哲学家兼逻辑学家,他们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模态逻辑思考的对照和比较。全书完稿之时,重新思考本书书名,颇让人难下决断。陋室书柜中那本常常翻翻的书,美国学者的《巴赫 艾舍尔 哥德尔——集翼壁之大成》书名,蓦然地让我眼前一亮,这就决定了本书的书名。

实用主义哲学中的“实用”一词,英文似乎没有对应词,倒有一个Pragmatic,对应于中文的“实用的”。但我总感觉中文的“实用的”一词,颇不同于英文的Pragmatic。至少,实用主义哲学是从信念出发的“实用”,更多是从一个信念的效应角度来看实用。中文的“实用”,好像不在乎你持有什么信念,实用总是和“有利可图”连在一起的。虽有对语言近乎痴迷的偏好,但自忖自己,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还没有那种咬文嚼字、追本溯源的功底,尤其是英文。

把实用主义哲学和模态逻辑放在一起讨论,要求更高,既需要中英双语言的扎实根底和哲学的扎实功底,还需要模态逻辑的扎实功底。由此,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是笔者磨练语言和学术水准的一个尝试,但愿它还有一些可称道之处。如果没有,那只能是自己的修行所限,切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

本书前后用时四年,今年3月底接到出版社用稿通知时,正准备飞赴德国探亲。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应允我到本年7月底正式交稿,使本书的修改、润饰以及目录的编写等,得以在静静的、非常安静的德国巴伐利亚州达豪小镇Odelzhausen 里完成。德国的巴州达豪,因为是希特勒独裁政权第一个集中营所在地而为人所知。

这让本书的撰写经历,颇有点跨越东西方世界的味道:讨论的是三个近代美国学者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模态逻辑观,文本的送审稿在中国的广州写成,而完稿的地点则是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

中国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中国人心目中的海外世界,曾经是遥远而又遥远。现在,地球真的是变小了,当我在万里之外的德国,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修改、润饰拙文文稿的时候,我总会不时地遥望东方,并轻轻地念叨“真好”。我们的国家,已经和这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融为一体了。

文稿是自己的,但文稿中浸透着朋友、同事、同仁、学生,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关爱和关切。恕不一一列名,他们印刻在我的心底,从来都是我灵魂中的一部分,由衷地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13年7月18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