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学及应用》简介
《系统工程学及应用》这本书是由.李惠彬张晨霞创作的,《系统工程学及应用》共有319章节
1
目录
...
2
第1章 绪论
...
3
1.1 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
李冰(公元前302—235年) 泰勒(1856—1915)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
1.2 系统工程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人们所面临处理的系统日益庞大与复杂,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工程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得到发展。...
5
1.2.1 系统工程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系统工程真正被重视是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阿波罗计划由地面、空间和登月三部分组成,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计划,涉及火箭技术、电子技术、冶金...
6
1.2.2 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近代系统工程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钱学森、许国志教授倡导下,创立了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大力...
7
1.3 促使系统工程诞生的重大理论
系统工程的产生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军事、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系统工程的诞生提供了条件,而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理论...
8
1.3.1 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通过对各种不同系统进行科学理论研究而形成关于适用于一切种类系统的学说。一般系统论主要创始人是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在194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时...
9
1.3.2 控制论
具体说,控制论是一门以数学为纽带,把研究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和计算技术以及生物科学中的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共性问题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10
1.3.3 信息论
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的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储存和处理的一门新兴学科。历史证明,质量、能量和信息量是三个非常重要的物...
11
1.3.4 耗散结构理论
一个容器装有液体,下方加热,当加热强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液体会出现很多中心流体向上运动、周边流体向下运动,形成微小对流形式的六角形的花纹结构,如图1-3所示。这...
12
1.3.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与耗散结构理论一样,协同学研究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在保证外流条件下,如何能够自发地产生一定...
13
1.3.6 突变理论
1.突变理论产生背景 自然界许多事物连续、渐变、平滑的运动变化过程,都可用微积分方法来圆满解决。但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还有许多突变和飞跃过程。例如,水突然沸腾,...
14
1.4 系统工程应用启示
...
15
1.4.1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具有无坝引水特征的水利工程,它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炎黄子孙的骄傲。该工程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带人修建,它经受了23...
16
1.4.2 系统工程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的作用
2009年7月14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手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对于建设国家创新...
17
复习与思考
1.促进系统工程诞生的重大理论有哪些? 2.请举例说明系统工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进程中的作用。...
18
第2章 系统与系统工程基本知识
系统泛指由一群有关联的个体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单元或零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规划设计、开...
19
2.1 系统思想的演变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上说,四大文明古国中均有系统论的“将现象看做系统加以考察”的思想。而在三大古文化中,古希伯来的宗教神学、老子的自然人学、古希腊自然哲学更有充分体...
20
1.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在古代,我国的天文学家就有朴素的系统思想。他(她)们把地球和月亮考虑为一个超系统,结合原始农牧业发展,从而揭示出天体运行与季节变化联系,并编制出了历法和指导农事...
21
2.系统思想的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包含系统思想萌芽,虽然强调对自然界整体性、统一性认识,但缺乏对整体各个细节认识能力,因而对整体性和统一性认识不完全。在15世纪下半叶,力...
22
2.2 系统的定义
人类早期没有系统概念,往往把事物或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割裂、互不联系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改变了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很多事物并不孤立存...
23
2.3 系统的形态与分类
系统的形态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系统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24
2.3.1 系统分类
1.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从系统起源分类)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形成的系统。例如一片森林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自然系统,系统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密切交织...
25
2.3.2 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方式
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方式有九类,它们分别为: 1.可预知的平稳环境 它指环境与系统交流是一种固定水准,同时这种水准可以事先预知,如地心引力和重力加速度。如图2-4所...
26
2.4 系统的特性
系统特性是认识、研究和掌握系统思想的关键。系统应当具备整体性、结构性、集合性、阶层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七个特征(或特性)。...
27
2.4.1 整体性
整体性又称全局性、系统性,是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性质,是系统的核心。系统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整体功能,用公式表示为 各要素整合成一个系统后,系统整体功...
28
2.4.2 结构性
结构性是系统的另一个固有的属性。结构性或系统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次序,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组成系统的内在形式。一定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时空秩序和联系规则,是结构的...
29
2.4.3 集合性
集合的概念就是把具有某种共有属性的一些对象看做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集合。系统集合性是指系统由若干个(起码两个)相互区别元素(单元或子系统)所组成,构成系统各元...
30
2.4.4 阶层性
如图2-12所示,系统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子系统,并存在一定层次关系。在不同层次结构中存在着动态信息流和物质流,并构成系统运动特性。 系统的阶层性或等级性又称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