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汪应洛.系统工程[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吕永波.系统工程(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 刘舒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6] 陈宏民.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杨家本.系统工程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8] 李国纲.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9] 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 吴祈宗.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1] 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 喻湘存,熊曙初.系统工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3] 陈禹六.大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4] 田村坦之.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 顾培亮.系统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6] 邱荣祖.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7] 薛惠锋,等.系统工程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8] 佟春生.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9] 黄贯虹,方钢.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修订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0] 杜玠,陈庆华.系统工程方法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1] 安德鲁.P.塞奇.系统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2] 梁迪.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3] 胡运权,郭耀煌.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4] 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5] 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6] 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7] 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28]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9] 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0] 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1] Benjamin S.Blanchard.系统工程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 庄继德.汽车社会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3] 胡光宇.战略:预测与决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4] 杜子学.汽车人机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5] 毛恩荣.车辆人机工程学[M].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6] Yunpeng Liu,Hui Deng.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C].USA NJ:IEEE Computer Society,2011:3619-3628.

[37] 闫飞,等.系统工程理论在军工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25(4):447-450.

[38] Hwang,H.S.I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Railways[C].UK Southampton:WIT Press,2000:171-180.

[39] Smerdov,A.,Glinenko,L.Biomedical system engineering:methodology and aspects.In Proceedings of Modern Problems of Radio Engineering,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C].Lviv-Slavsko,U-kraine:Lviv Polytech,2002:322.

[40] Bluyssen,P.M.A top-down system engineering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over-the-bench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a building[J].Journal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International,2010,2(2):98-115.

[41] 张国伍,等.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2] 郭万超,王曌.北京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3:32-34.

[43] 邹德兹.路网、交通与城市规划[J].城市交通,2011,9(1):14-19.

[44] 吕慧,庄恒国.中国交通拥堵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汽车工业研究,2011,6:19-26.

[45] 杨杰.2006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6] 张溪,等.2010大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7] 孟晓晨,等.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23-31.

[48] 王云鹏,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道路运输量预测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5(4):426-433.

[49] 贾杲,武斌.系统环境分析的初步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9(1):20-28.

[50] 杨德一,郭钢,彭新,等.汽车设计人机工程综合评价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5:119-120.

[51] 李健,贾元华,陈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系统科学解决方法[J].综合运输,2011,7:1-6.

[52] 冷强田.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