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达尽量准确
表达的准确,是指说话符合事实,运用词语恰如其分,通过恰当妥善的语言形式正确地表达活动内容。准确、规范、严谨的表达,是主持人最基本的业务标准和要求。
(一)正确的用语
我国的古人是很讲究选词正确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的“见”字,有的书上写成“望”字。“见”与“望”,究竟哪一个较准确呢?应该说,原来的“见”字准确。陶渊明在篱下采菊之时,偶然抬头望见了山,这种偶然、随意的意境,用“见”字是恰如其分的。它不仅说出“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的情景,而且还把陶渊明那种闲逸自得、悠悠忘怀的神情勾画出来;如果改为“望”字,就会给人一种陶渊明一边在篱下采菊,一边抬头望山的感觉,用词过于直白,损害了意象的含蓄美,就不会有什么诗的余韵了。
用语的正确贴切,是衡量语言的重要标志。在说话的时候,对于每一句子要明白易懂,避免用艰涩词语。千万别以为说话时用语艰深,就是自己有学问。其实,这样说话不但会使人听不懂,而且会令人反感。因此,主持人在主持时千万不要装腔作势,说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语,而要学习准确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既让听众或观众易于理解,又留有可供回味的内涵。
(二)正确的发音
主持人要做到说话时表达准确,首先要做到正确的发音,对于每个字都必须发音清楚。口语的声音是以每个转瞬即逝的音节组成的,某些音节又相似易混,如果发音不准,很难听清。所以,支持人在口语表达上一定要注意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清楚的发音来自平时的练习,注意别人的谈话,朗读书报,多听广播、看电视等,这些均对正确的发音有迅速的帮助。
(三)避免读音错误
汉语的语言非常复杂,尤其是一字多音的异读变化和某些疑难读音,确实难以完全读准,这就需要下功夫苦练。这就要求主持人平时要多掌握一些一字多音的异读,还要特别注意历史上某些词语的音节不能弄错。例如“禅”这个字,凡表示帝王祭地活动或将帝位让给他人时,一律读shàn,如“禅让”;而用于佛教中,读chán,如“坐禅”“参禅”。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识某字、不辨某词的情形,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时我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读半边”,从而闹出许多笑话。比如,一位女播音员把“水獭”(tǎ)读成“水赖”(lài),而被戏称“水赖小姐”;一位男主持人把“鬼鬼祟祟”(suì)读成了“鬼鬼崇崇”(chóng),而被人戏称为“鬼崇先生”。
口语表达要做到语音准确,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尽量避免音同而义不同的词语。例如,“译员”与“议员”“缺点”与“缺碘”“全不”与“全部”等许多含义不同的词,在口语中由于语音相同而容易混淆,造成表意错乱。因此,对于音同而义不同的词,要尽量选用语音不同的同义词。如把“译员”说成“翻译”,就不会与“议员”混淆了。
用词准确,是主持人语言艺术最基本的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准确,还得做到简洁、有生命力。当然,简洁和有生命力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做到准确,就谈不上简洁与有生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