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主持人的包装

二、舞台主持人的包装

“包装”一词最初使用在商品领域里,即利用包装手段保护商品,并进一步宣传商品,促进销售;以后逐渐扩大延伸到人际关系领域里,指用各种手段宣传某一个人,扩大其影响,使其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在美国,主持人决定一家电视网的成败。主持人一言九鼎,主持人就是收视率,所以对主持人的选拔和包装是颇费心机的。作为一名舞台主持人,有下列几种包装方式。

(一)立体包装

为主持人设计一种风格、一种表演基调、一种活动形式,并为他们提供屏幕时间,得以展示才华,不只是平面包装,还需要调动媒体对主持人实施屏幕外的立体包装。要利用各种报纸介绍主持人的生活逸事,鼓励主持人参与社会活动,丰富主持经验。

主持人在化妆、衣着和形体动作方面,有意突出某部分的特点,会对观众产生特殊的魅力。

主持人在突出身体效应时,还应该注意某些容易出现的缺陷。主持人应学会修饰、完善身体的局部,使立体包装的艺术形象永葆个性风采。

(二)内涵包装

决定主持人风格的因素很多,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主持人个性的稳定和变化。

主持人不同的风格是由活动性质决定的。主持人要正确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和固有气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这对形成主持人个性魅力和保持魅力是有利的。主持人自身的条件差异决定了主持人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活动类型,对主持风格都有不同的要求。主持人一定要确立与活动性质、目的、内容等方面特点相统一的风格。风格是主持人的灵魂。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是赢得受众的秘诀。

主持人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首先要把握的是在观众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因为风格是个性的体现,只有真实地流露才是最自然的表现,才能最准确地反映出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即个人风格。在风格的培养和树立过程中,应先找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加以利用,并不断地修正完善。初级阶段可以模仿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主持人。当牢固地掌握了有关基本技能之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及其他方面的各类要求,建立一个风格目标,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一个主持人风格品位的高低,往往反映出这个主持人学识、修养的高低。广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能赋予主持人良好的气质和超众的能力。每一个主持人都不能忽视这一步。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将主持风格品位不断地提高。这就是由内到外的包装。

关于个性和风格,杨澜的体会是:“美有无数种,我偏爱自己纯朴又不失智慧的一种,就像在无数色彩中,我还是偏爱宁静纯粹的天蓝色。我觉得主持人要赢得观众,就要树立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任何拔高和矫饰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三)形象包装

1.形象定位

主持人在形象自我定位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1)形象要有个性

个人特质指主持人的外形、性格、爱好、专长、文化修养等。主持人必须先认清自己的条件,才能判断自己适合哪种活动类型。这正是主持人日后风格形成的基础。正如靳羽西所说:“我所具有的东方味,是我成功的秘密武器。”

仪态包括面容、发型、服饰、表情、姿态、动作等外部形象因素。因为文艺节目从始至终展现和追求的都是美,与之相谐调,在诸多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中,文艺节目的主持人的仪态是唯美的,而且都应顺应时代的审美倾向。

主持人的面容、发型、服饰可以通过后天的修饰来完善,优雅的表情、姿态、动作也可通过形体或舞蹈训练来促成。这不由得令人想到美国电视剧《丑女贝蒂》中所叙述的女主人公在不长的时间内由一个完全不会打扮的“丑女”被训练成优雅的时尚杂志编辑的故事。

在实践中,也有极少数“其貌不扬”的文艺活动主持人,但他们仍会多方努力追赶美的浪潮。如一些“丑星”型的主持人,往往以有强烈的独特性的表现征服受众。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李咏,虽然长相普通,但他以机智幽默赢得了观众的好感。

(2)形象要成为公众代表

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不是单个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人”。主持人的言行常常是公众舆论经常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观察,人们会对他的个性进行评价,从而又影响到对他所主持的节目的态度。所以,作为公众形象,主持人要争取成为社会优秀分子的代表,培养自己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趣味,有良好的公关素质和交际才能,还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强自己形象的魅力,这也有利于活动整体形象的塑造。

(3)形象要与活动特点协调

主持人是活动形象的代表,活动的特性,正是主持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主持人理解活动的特性,掌握活动内容的有关知识,主持人才能与活动和谐共存。如果主持人的特质与活动有距离,那么主持人要无条件地向活动靠拢。

人的性格是多重而且多样的,文艺活动主持人的性格应该以开朗、活泼、外向为主导,情感丰富而充满激情,反应敏捷、机智而表达优雅、风趣,思维富于想象;由于常常有带观众的现场演播,因此还要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与人交流;在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常常需要严肃面孔,而许多文艺活动主持人正是以谦和的态度令受众易于接受自己,以“微笑”作为工作中的基本感情状态,创造轻松愉快的场上气氛。

2.化妆

化妆是主持人塑造屏幕形象的重要手段。主持人通过化妆产生的效果,同样辅助主持人传情达意,是无声的语言。主持人的化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既不同于演员妆,也有别于日常生活妆。它有其独特的要求:

(1)干净大方

主持人是活动的代表,切忌浓妆艳抹,矫揉造作。不同性别的主持人可以分别突出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但必须把握分寸。过分强悍或过分妩媚都不适宜。

(2)贴近活动类型和观众

不同类型的活动对化妆都有不同的要求。有时需要庄重沉稳(如各种纪念性仪式活动),有时强调亲切活泼(如娱乐游戏活动),有时也需要重妆出场(如大型的演唱会和热闹、环境大的晚会)。有时需要生活妆,甚至不化妆,如外景采访和自然光下,就要求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和被采访者,这样才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3)强调轮廓

化妆的目的是实现上镜的最佳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轮廓。通过高光和阴影的处理,使整个五官轮廓鲜明,脸部富有立体感。电视显像管的扫描以横线条为主,因此,上镜后的脸会“胖”一点,在化妆时要运用好暗影。人面部的审美标准是五官匀称、对称、协调;五官分布要符合黄金分割定律。

(4)慎重选用色彩

色彩的选用,对化妆的直观效果影响很大。主持人要处于灯光下,置身于背景中。这些条件对化妆的色彩要求都不同。当然,服饰因素也不能忽视。在化妆色彩选用时,不要选用纯度较高的颜色,而应选用不饱和系列。

在演播室的灯光下,粉底应当深于肤色,口红不宜太浅,腮红适中。色彩的选用,要与主持活动的背景色彩和着装色彩相协调,不宜形成较大的反差。

3.服饰

服饰美,是仪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皮肤”。服装,一是为了遮体、御寒、消暑,满足人的物质方面的享受;二是为了美观、漂亮,从精神方面表现人的风度、气质。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多彩,服装的表现个性、情感和修养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人们发现,人类的交流只有1/3 是由文字语言完成的,其他都是属于非语言交流。在这2/3 的非语言交流中,服饰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我们常借这种交流媒介不断地传送和吸收信息。服饰可作为一种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个性吸引、自我表现、自我否定、掩盖缺陷、确认所属的社会集团、显示社会地位和角色。很多个人属性可通过服饰来表达,这些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国籍、与异性的关系、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所属集团和从事的职业、精神状态、个性、态度、兴趣和价值观念。

服饰是被人注意的非语言暗示,它往往对一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头脑里许多框框是以第一印象为基础的,有意无意的服饰变化会改变某人的自我感觉和别人对他或她的感觉。一个人的服饰是其自我形象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自我形象到与他人交往,衣着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服饰是文化,它能透视出一个人的心灵、内涵。追求着装的个性化是当代人着装的主旋律,主持人也不例外。

主持人在有了舞台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条件(形体、脸型、皮肤颜色和内在气质)之后,要在心目中有一个理想形象的设计。服饰的个性化能使服饰与着装者及穿着背景条件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所谓背景条件,就是指国际上商定通行的着装TPO 原则,即Time(时间)、Place(地点)、Object(目的)的缩写。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时尚,主持人的服饰选择要有所变化,不能随心所欲。

舞台主持人,对服饰的选择较宽泛自由。气派的西装、幽雅的旗袍、富贵的礼服、浪漫的长裙……从色彩到款式、从面料到饰物,在和谐得体的条件下,可以自由挑选,一展风采。值得注意的是,同是文艺活动,服装也存在差异。比如,新年音乐会与春节联欢晚会有所不同。前者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移植,后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前者以西装、礼服为宜;后者以民族传统服饰为宜。

主持人只有了解活动,把握活动,才能在活动中通过服饰语言,体现出自我的艺术品位,塑造出自我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自我的形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