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情语言

一、表情语言

每个人有自己的表情,表情语言指的是主持人的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身态语言中运用最多的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主持人与受众达成思想沟通、情感融会的媒介,是节目主持人内心情感的反映,也是心理状态的表露。面部表情的“词汇”最丰富,也最有表现力。面部表情不仅能最迅速、最灵活、最充分地反映主持人的喜怒哀乐、恐惧犹疑,而且从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中可以看到各种感情之间错综交叉的复杂形式,内心越丰富的人,表情也越丰富。

面部表情主要由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眼、鼻、嘴的动作所组成,相互配合形成各种“语言”。

(一)脸色的变化

很多主持人在意自己的声音和服饰,却不在意自己的“脸色”。其实受众不仅能从脸色了解主持人的健康状况,也能从脸色观察主持人的心理状态。例如,红光满面、容光焕发是兴高采烈的表露;脸色绯红是害羞的表现;脸色苍白也许是紧张,也许是身体不适等,受众都是观察者。

(二)面部肌肉的收展

不光脸色变化,面部肌肉的收展也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喜笑颜开、笑容满面(肌肉舒展)是心情愉快的象征;而蹙额锁眉是忧虑不安的反映;铁板着脸说明心里不高兴,在生气,所以主持人要善于调控表情。

有研究表明,眉毛的动作也有20多种,它能起到弱化或强化眼睛所传递信息的作用。

(三)眼神的变化

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眼睛。眼睛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它丰富、复杂的动作上。在现代汉语中,仅描述“看”这个动作的词就有50多个。这些描写眼睛表情的动作都能惟妙惟肖地传递各种信息。

主持人要“心眼合一”,瞬息万变的眼神和目光是丰富思想和内心情态的不自觉流露。坚定自若的目光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正直敏锐的目光则会赢得受众的好感和信赖,促进沟通;游离不定的目光传递出的信息是心神不宁或心不在焉,会使受众对主持人心存芥蒂,拉大双方的距离。主持人既可借助目光来丰富感情,也可借助目光来追踪捕捉受众内心的隐秘。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与活动内容相统一。比如,主持婚庆就要眼露热情,主持追悼会眼神就要哀切。

人们向来看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戏剧表演中很强调眼神的运用,关于“眼法”的谚语很多。比如,“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说的是唱、念、做、打,如果没有眼神的配合就没有生命力;而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的表达,更是离不开眼睛。又如,“天凭日月人凭眼”“眼神似内心明镜,表情像蓝天白云”“眼法眼法,替心说话”“上台全凭眼,喜怒哀乐全”等,又突出了眼睛在表演中的功能及其重要性。这些,对我们的主持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四)不同的笑的含义

嘴不只用来说话,传达信息的能力也很强,而且是构成面部笑容的主要因素。如嘴巴微开,上齿微露形成轻笑;唇部并拢呈向上的弧形,不露齿,形成微笑;嘴巴张开呈弧形,上下齿都露出,形成大笑等,主持人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表达。

因为微笑有亲和力,会给受众以愉快、亲切或甜蜜的感觉,因此主持人运用得较多。当与受众的谈话取得一定效果时,微笑就可产生“共振效应”,从而消除隔阂,增进与受众的理解和友谊,多笑笑无妨。

不同的笑有不同的含义。主持人的轻笑不仅是招呼受众的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婉拒的手段。当主持人不便直接拒绝回答受众的某些询问时,就可以轻轻一笑了之,既可达到拒绝的目的,又不致太得罪受众。笑也要用得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