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称呼别人

一、如何称呼别人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了自身的教养,又体现了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关系的亲疏。

称呼,表示着人与人的关系,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也影响着社会的风尚。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非常敏感,亲切恰当、礼貌得体的称呼不仅能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友好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称呼者的修养与文明,从而能够促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融洽,让交际进行得顺利、愉快。由于说话场合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有关称呼的各种知识,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因时、因地制宜,得体地称呼别人。

(一)我国称呼语种类

称呼语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目前的称呼方式。

1.面对群体

面对众人说话时,有泛称和类称两种称谓方式。

所谓泛称,是将听众中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和职务的人都包括进去的称呼。这种称呼往往反映的是称呼者与听众之间共同的、唯一的关系,它不因个体或者群体中一部分人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例如,“朋友们”这三个字就是泛称,它意味着说话者与听众之间亲切、平等、友好的关系。

所谓类称,是根据听众的性别、地位、身份不同而分别称呼的方式。比如,在一次大规模的代表大会上,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人士,这时候用类称就比较合适,如“女士们”“先生们”等。

2.面对个体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多的是与个体的人打交道。面对个体的称呼也可分为两种:尊称和泛称。

尊称是指对他人尊敬的称呼。尊称在面对长辈、领导、服务对象或陌生人时用得比较广泛,它体现了说话者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和谦恭,是说话者讲文明、讲礼貌的表现。

——“您”“您好”是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称呼。有的时候,是否用“您”来称谓陌生人甚至能分辨出不同人的文化程度和思想修养。

——“老”字是专指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如“郭老”“望老”(对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尊称)。

——在我国长期的文化传统流传、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尊称,如“令尊”“令堂”“贵庚”等。

面对个体时的泛称,有别于面对群体时的泛称,它指的是对个人的一般性的称呼,常常在事务性关系、熟人,或者关系介于亲密和拘谨之间的人们使用。

在正式场合中,常见的个人泛称有:

——姓或姓名+职衔/职务/职业/爵位,如王教授、刘厂长、李老师、爱德华公爵;

——直呼姓名,如吴丽华;

——泛尊称或职业称,如先生、小姐、大使先生;

——老/小+姓,如老李、小张。

在非正式场合中,个人泛称有:

——姓+辈分称呼或直接用辈分称呼,如李伯伯、阿姨;

——名或名+同志,如振宇、振宇同志;

——特点+的,如掌柜的、当家的。

3.民间的称呼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间习俗差异较大,在称呼上也表现不一。下面介绍在民间家族中的一些特殊称呼。

曾祖父:曾爷爷、太翁、太公、太爷

祖父:太爷、公公、王父、阿翁

祖母:奶奶、王母、大母

外祖父:姥爷、大父、外公、外翁、外爷、外大父

外祖母:姥姥、老老、老娘、外婆、好婆、家婆

父亲:爸爸、爹爹、阿爸、阿爹、爷、大、爹

母亲:妈妈、妈、阿母、阿娘、阿妈、娘、姆妈

伯父:伯伯、大大、大伯、大爷、在父

伯母:伯娘、大妈、大娘

叔父:叔叔、爷叔、仲叔、季父、从父、阿叔

叔母:婶母、婶子、婶婶、婶娘、婶、季母

姑母:姑妈、姑娘、姑姑、姑儿、姑

姑夫:姑父、姑丈

姨母:姨妈、姨娘、阿姨、姨儿、从母

姨夫:姨父、姨爹、姨丈

舅母:舅娘、舅妈、妗子、妗母

舅父:舅舅、娘舅、母舅、阿舅

公公:公爹、阿公

婆婆:婆母、阿婆、阿姑

岳父:岳丈、丈人、阿爸、岳翁

岳母:岳母娘、丈母娘、外母、外姑

丈夫:爱人、先生、老公、家主公、夫

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妻室、家主婆、妻

哥哥:兄长、阿哥、昆、兄

弟弟:兄弟、阿弟、弟

姐姐:姐姐、阿姐、阿姊、女兄、姐、姊

妹妹:妹妹、阿妹、妹子、女弟、娣

嫂子:嫂嫂、阿嫂、大嫂、姆姆、嫂

姐夫:姐丈、姊丈、姊夫、姊婿

弟妇:弟妹、阿婶、婶

妹夫:妹丈、妹婿

儿子:儿子、子、囝、男

女儿:闺女、闺爱、姑娘、囡、女

媳妇:儿媳、儿妇、子妇、媳

女婿:子婿、婿郎、半子、女夫、娇客

侄子:从子、犹子、阿咸

侄女:从女、犹女

外甥:外男、外侄、甥

4.传统的称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时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许多称谓。直到今天,一些称谓在一些场合仍然适用。

父母:高堂、椿萱、双亲

岳父:泰山、冰翁

岳母:泰水

别人的父母:令尊、令堂

别人的兄妹:令兄、令妹

别人的儿女:令郎、令爱

自称父母兄妹: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干爹、义父:自称为义子

兄弟:昆仲、手足

夫妻:伉俪、佳偶

夫称妻:内室、内人、内子、拙荆、荆妇、荆妻、山荆

妻称夫:夫婿、郎君、外子

当初结婚的夫妻:结发、原(元)配

后娶妻:续弦、续室

父死后:先父、先严、先考

母死后:先母、先慈、先妣

夫死称妻:寡、孀

妻死:亡妻

妹死:亡妹

老师:恩师、夫子

学生:门生、受业

同学:同窗

妇女:巾帼

男子:须眉

女婿:东床、姑爷

媒人:月老、冰人

您:足下

我:鄙人

结婚:花烛、合卺

称别人家:府上、尊府

称自家:寒舍、舍下、草堂

妮:女性代称

倩:男子的美称

嫡:古代正妻所生的子女

娥:对古代女性的称呼

处子:未婚女子

妇:已婚女子、妇女通称

孥:妻儿统称

姝:美女

士:男子

5.年龄的称谓

孩提:指幼儿时期。也有写作“孩抱”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初度:指小儿周岁。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

垂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童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竖子:一般指小孩。也有代小子。如《荀子·宥坐》:“百仞之山而竖子冯而游焉。”又如《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里的“竖子”,均指小孩。

儿:儿童、儿子、少女的代称。《史记·扁鹊传》:“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里的“儿”,指儿童。《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里的“儿”指儿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见阿母,儿实无罪过。”这里的“儿”,是年轻女子的自称。

藐:指幼年。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

倪:指小孩。《旧唐书·玄宋本纪下》:“垂髫之倪。”

孺:指幼童。《后汉书·范式传》:“见孺子焉。”

束发:通常指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也指八岁以上的少年。因古时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

及笄:本来指古代盘发用的簪子。及笄,即女子到十五岁左右,就要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如《国语·郑语》:“笄既而孕。”

破瓜:指十六岁女子。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六十四岁为破瓜。

姹女:指少女。《后汉书·五行志》:“河间姹女工数钱。”

女郎:指年轻女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亦称“待家”。

花信:二十岁左右女子的代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二十的男子。

而立:指三十岁左右。语出《论语·为政》。

不惑:四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社会经验较多,遇事能分辨是非,不再疑惑。

艾、半百:指五十岁。

徐娘半老:四五十岁妇女的称谓。

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也作妇女的统称,如《南史·袁昂传》:“昂年五岁。乳媪携抱匿。”

妪:指年老的妇女。如《史记·滑稽列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也作妇女通称,如《南史·邓郁传》:“从少妪三十。”

夫:指成年男子。

壮:指三十岁以上的男子。贾谊《治安策》:“在国之玉,幼弱夫壮。”

考:指老年。《诗经·小雅·楚茨》:“使君寿考。”

耆艾:年老或老人的意思。《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知命:五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时,就懂得天的意旨了,故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指六十岁。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六十岁了。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活到七十岁,也就很不容易了,后人就依此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耋:八十岁的代称。《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耄:指人的高寿,一般指七十岁以上。《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左传·隐公四年》:“老夫耄矣。”

期颐:指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为出‘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期,期即指已到百年,“颐”养之意。

6.不同对象的称呼

在工厂里比较通行的是称“师傅”,在学校称“老师”,比较熟悉的可以称“老某”“小某”。

对领导同志(除部队外),按照中央精神应称为“某某同志”,而不要称职务。在某种场合为了工作需要,说明某人的身份而称一下职务也是可以的。

对于老年人要称之为“老大爷”“老奶奶”。对于年纪稍大的称为“大叔”“大娘”,也可称为“叔叔”“伯伯”“阿姨”等。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孩儿,可根据年龄称他们为“小同学”“小朋友”。

对于年纪相仿的人,有些青年人习惯于称“大哥”“大嫂”“大姐”。这些称呼也是可以的。但“哥儿们”“姐儿们”一类称呼就显得不庄重了。

对海外同胞,则可根据年龄、性别称为“先生”“夫人”等,不可滥用“同志”这种称呼。

对解放军战士应称“同志”,不要用“当兵的”代替。

总之,要根据对象和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称呼。

7.国际交往中的称呼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衔等。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大使先生”等。但美国、墨西哥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也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有很多国家也倾向于称服务员为“先生”“小姐”。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如“怀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有的国家还有习惯的称呼,如称“公民”等。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

人们在与本国人或本民族人打交道时,由于接受的是类似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接触的是结构相近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在称呼对方时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错误。相对而言,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外国人的称谓则显得更重要。

——“先生”是西方人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就享有“先生”的称号;日本人对身份高的女子也称“先生”。称先生的同时可以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密特朗先生”“市长先生”“教授先生”。

——“女士”是西方国家对成年女性的通称,一般冠以她自己而非丈夫的姓名。也可以称“夫人”,冠以丈夫的姓名或丈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已离婚的妇女可冠以她自己的姓名或前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而不能仅用前夫的姓。成年而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冠以她的姓名。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泛称“小姐”或“女士”,已婚的女性被别人称作“小姐”时,会愉快地接受这一“误称”。这些称呼之前也可以冠以职称、衔称。

——对有官衔的人称官衔,而对部长、将军、主教以上的男女高级官员,可酌情称“阁下”,并冠以职衔。如“部长阁下”“撒切尔首相阁下”。但有些欧美国家,如德、美、墨西哥等国往往称“先生”而不称“阁下”。

——在君主制的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称爵位,也可称“阁下”“先生”。

——对有知识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称职衔或学位。尤其对具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最好时刻把对方的学位记在心头,并且不厌其烦地使用“博士”这个称呼。有些国家助理医生也称“医生”,副教授也称“教授”。在英国,对内科医生称“医生”,对外科医生称“先生”。

——对军官称军衔或先生,或者直呼其姓名。

——对于宗教界神职人员应该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称呼他们的宗教职称,或加姓名、先生,如“牧师先生”“阿卜杜拉阿訇”等。

(二)称呼语禁忌

1.考虑风俗习惯

(1)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同一称呼在不同地区含义会大相径庭。因此,对一些地方方言土话不熟悉时,要特别注意称呼。例如,安徽省某些地区称妻子或已婚女子为“奶奶”,但是如果在北方也称某人的妻子为“奶奶”,势必会闹出大笑话。

(2)在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中,如果生搬硬套,也会造成交际中的障碍。例如,“老”字在我国是尊称,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就忌讳说“老”。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残留着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的称呼,是对劳动者的蔑视,应当淘汰,并将其分别改称为“理发员”“炊事员”“演员”。

2.注意级别之间的区别

当代社会的上下级和长晚辈关系,已经不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使用恰当的称呼,体现尊敬与亲切,是十分必要的。对长辈要使用尊称,对领导最好称其职务,对小朋友则可去姓呼名,或使用昵称。

3.还要考虑对方的心理因素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因此,我们要注意对方的心理和忌讳,以免称呼不当。例如,渔民忌“沉”字,如果有个渔民姓陈,在他出海、下河前,切勿跟随其后“老陈”“老陈”地叫个没完,这会让他感到不吉利。所以称呼也要对应场合,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