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彩的历史
20世纪初,在美国的一个乡间小镇上,一家商店即将开业,并在开业当天举行大促销。为了阻止某些顾客在商店正式营业前一窝蜂似的闯入店内,将促销的商品一抢而空,使得守时而来的顾客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于是店主就在门前拴了一条红色的布带。没想到,这条红色的布带激发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人们更想要早一点进入店内,对行将出售的商品先睹为快,于是在开业当天,还没到开业的时间,商店外面就已经大排长龙。
事也凑巧,正当店门之外的人们的好奇心上升到极点,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的时候,店主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狗突然从店里跑了出来,那条“不谙世事”的可爱的小狗若无其事地将拴在店门上的布带子碰落在地。店外不明真相的人们误以为这是该店为了开张志喜搞的“新把戏”,于是立即一拥而入,大肆抢购。
事后,店主追根溯源地对此进行了一番“反思”,最后认定:自己的好运气全是由那条被小女儿的小狗碰落在地的布带子带来的。于是,当他再开第二家商店时,便将错就错地如法加以炮制,还是大获成功。久而久之,这项无意之中的“发明创造”,经过他和后人不断地“提炼升华”,逐渐成为一整套仪式。
这套仪式先是在全美,后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开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它自己也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极其响亮的鼎鼎大名——剪彩。
剪彩,在从一次偶发的“事故”发展为一项重要的活动程序,再进而演化为一项隆重而热烈的仪式的过程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有所发展,有所变化。例如,剪彩者先是由专人牵着一条小狗来充当,让小狗故意去碰落店门上拴着的布带子。接下来,改由儿童担任,让他单独去撞断门上拴着的一条丝线。再后来,剪彩者又变成了千娇百媚、闭月羞花的妙龄少女。她的标准动作,就是要勇往直前地去当众撞落拴在门口上的大红缎带。到了最后,也就是现在,剪彩则被定型为邀请社会贤达和本地官员,持剪刀剪断由花容月貌的众多佳丽们手中持的大红缎带。
从剪彩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它最初只不过是人们用以促销的一种手段,到了后来,它才渐渐地演变为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剪彩仪式,严格地讲,指的是商界的有关单位,为了庆贺公司的设立、企业的开工、宾馆的落成、商店的开张、银行的开业、大型建筑物的启用、道路或航线的开通、展销会或博览会的开幕等,而隆重举行的一项礼仪性程序。因其主要活动内容是邀请专人使用剪刀剪断被称之为“彩”的红色缎带,故而被称为剪彩。
在一般情况下,在各式各样的开业仪式中,剪彩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程序。尽管它往往也可以被单独分离出来,独立成项,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它是附属于开业仪式的。这是剪彩仪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目前,虽有不少人对剪彩提出非议,认为它是“劳民伤财”的“多此一举”,而剪彩自身在内容、形式、步骤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日趋简化,并逐渐地得以革新,所以在实际的商务活动之中,绝大多数商界人士依旧坚持认为,剪彩是不宜被取消,不能被替代的。
具体而言,剪彩一直长盛不衰并且仍然被业内人士看好,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剪彩活动热热闹闹,既能给主人带来喜悦,又能令人产生吉祥如意之感。
第二,剪彩不仅是对主人既往成绩的肯定和庆贺,而且也可以对其进行鞭策与激励,促使其再接再厉,继续进取。
第三,剪彩可借自己的活动良机,向社会各界通报自己的“问世”,以吸引各界人士对自己的关注。
在上述三条原因之中,最后一条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商界人士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外界解释说:规模适度的剪彩,其实是一种业务宣传活动,而并非只是铺张浪费,毫无任何收益。在剪彩活动中,量力而行地进行适当投入,绝对是得大于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