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丧礼的习俗和相关情况

一、了解丧礼的习俗和相关情况

丧礼,又称“葬礼”,是人去世后由亲属、同事、朋友、邻居等进行哀悼纪念的仪式。它是对逝者生前业绩的追念和总评,也是人类特有的处理逝者的一种信仰方式。按照我国古代“生有所养,死有所藏”的原则,我国历代对逝者的处理均被看作是一种十分庄严的大事。从古代舶天葬、土葬,到现在火葬的变迁,丧礼的一些礼节也发生了变化。

(一)吊丧的必要性

失去亲人的悲哀,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人们总希望此时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在听说亲朋好友家遇有丧事时,应主动去表示关心,前往吊丧,帮助安排丧葬事宜。这对死者家属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帮助。如果自己的亲友、师长、长辈去世,知道了也不去奔丧,是很无礼的行为。如果说参加喜事是“锦上添花”,前往吊丧就是“雪中送炭”了。

(二)吊丧的四种礼仪方式

过去,人们对亲友的丧事,是非常重视的。我国的古礼,对丧事比婚事还要郑重。因为对亲友不幸的关怀、慰问,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崇高的感情,理应认真对待,注意礼节。

1.参加逝者的追悼会

这是吊丧的最好方式。参加追悼会前,应先以个人或集体名义送去花圈表示悼念。追悼会这天,参加者应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认真地履行追悼会的每项仪式。一般来说,追悼会的仪式比较简单。首先奏哀乐,然后默哀、致悼词,向逝者遗像鞠躬,最后向遗体告别。

追悼会的气氛是很沉痛的,我们的服装打扮要与之相适应,以清淡、素雅为宜。在追悼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本着沉痛的心情,静心听取他人对逝者的悼念之词,虚心学习逝者的好品质。

2.到逝者家中抚慰逝者亲属

如果自己没有赶上追悼会,或者追悼会后,均应到逝者家中劝慰其家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有时还应给予必要的资助。对逝者家属的帮助,也是对逝者的悼念。此时要谈吐得体、服饰朴素、感情真挚,让逝者家属真正得到精神慰藉,化悲痛为力量,以便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3.向逝者家属发唁电

由于自己远在异乡,或有别的特殊原因未能赶回参加逝者丧礼,不能给逝者家属当面慰问时,可用唁电的方式吊丧。在唁电语言中,应表示出自己沉痛哀悼的心情,并以真情劝慰家属要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尽快恢复正常。目前,唁电的致哀对象多是原机关或单位团体的重要领导人或在革命和建设中曾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物,普通人用得较少。

4.谒墓仪式

谒墓仪式指的是向已故领袖、民族英雄或无名战士的纪念碑或陵墓献花圈的活动,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的敬意。

各国向纪念碑或陵墓献花圈的礼仪程序大致是:仪式开始时,军乐队奏乐,花圈由礼兵抬着走在前面。谒墓(碑)人由陪同人员陪同,随行于后。仪仗队分列两侧,持枪致敬。礼兵将花圈放置于碑前时,主献人可上前扶一下,或者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飘带。然后稍退几步,肃立致敬。致礼毕,绕场一周。

参加谒墓仪式时,一般着素色服装。肃立致敬时应脱帽(军人若不脱帽应行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