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适时地赞美

三、适时地赞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确实,虚荣是人类的本性,每个人都暗暗为自己的优点得意,并希望别人注意和赞美自己的优点。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去寻找、去发现别人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并以真诚的态度告诉对方,赞美对方,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自然可博得对方欢心。

支持人在主持活动时更需要如此,因为只有多一些赞美的话语,现场的气氛就会多一分和谐。

(一)赞美的方式

赞美的方法很多,在此分述一下常用的几种方法。

1.直接夸奖

夸奖是赞美的同义词。直言表白自己对他人的钦佩,这是平常用得最多的方法。

比如,当一位歌手唱完歌曲的时候,主持人贴心的一句赞美:“您今天对这首歌的诠释真是到位。”一句平常的体贴话,一句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会让人一天精神愉悦,信心倍增,工作起来更有效率。

2.逆向夸奖

指责与挑剔,每个人都难以接受。把指责变成赞美,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能真正做到实在不易。但在很多时候,主持人应该学会这种逆向夸奖的能力,以便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在一次晚会中,一位歌手不小心唱错了词,因为是一首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的歌曲,所以大家马上就发现了这点,因此场面顿时就有些尴尬。等歌手唱完后,主持人灵机一动,对歌手说:“谢谢××今天即兴的创作,让这首广为人知的歌曲有了新的感觉。”这样一句话,让歌手的心情立即转阴为情,观众也笑了,现场的尴尬气氛立即就消失了。

3.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的赞美,会令人惊喜。如果你对对方的赞美出乎他的意料,他对你的印象会更好。

在一次剪彩仪式上,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摆错了嘉宾的桌牌,这让其中一位嘉宾很不高兴,当即就要起身离开。这时,主持人凭借之前对每位嘉宾情况的了解,走上去跟那位嘉宾说:“听说您的女儿今年考上北大了,真是厉害,恭喜恭喜啊!”听到这话,这位嘉宾十分惊讶,接着脸上露出了笑容,离开的事也就不再提了。女儿是那位嘉宾最大的骄傲,主持人对自己的了解,让他感觉受到了尊重。

4.肯定赞美

人人都有渴望赞美的心理需求,在一些特定的时机更是如此。例如,在人多的时候说了一句俏皮话,或在报上发表了文章,或成功地完成了论文,或苦心钻研多年的项目通过了鉴定等,他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时,不失时机地给予真诚的赞美会使被赞美者高兴万分。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面对各位选手,主持人董卿总是能够适时地给予赞美。

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会赞美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

面对一位只读过四年书但一直爱好写诗作词的农民大叔,董卿是这样赞美的:“一位只读过四年书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大叔,那诗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所以即便您答错了,那也是在我们现场最美丽的一个错误。”

一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但却爱好诗词,因此从小就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教儿子诗词,董卿当即就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经历,并用博尔赫斯的诗来赞美这位父亲:“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主持人对选手的这种肯定的赞美,无疑大大增强了选手的自信心,也让他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5.目标赞美

在赞美别人时,为他树立一个目标,往往能让他坚定信念,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周星驰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但后来他逐渐从演员开始向导演转型,其执导的《少林足球》《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屡屡打破中国内地电影的票房纪录。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到他为什么能成功转型时,周星驰坦言道,是刘镇伟的挖掘和鼓励让他走上了导演之路。他说:“在我演《赌圣2》时,刘镇伟鼓励我做导演。他是第一个告诉我有潜力做导演并且鼓励我做导演的人,他认为我做导演会比做演员还棒。”

刘镇伟对周星驰的赞美,就是一种目标赞美,帮助周星驰思考如何从演员转型成为导演。

(二)赞美别人时的注意事项

赞美有时候没有必要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就会收到赞美之效。但要更好地发挥赞美的效果,需要考虑以下5个要点。

1.态度要真诚和热情

漫不经心地对对方说上即使一千句赞扬的话,也等于白说。缺乏热诚的空洞的称赞,不能使对方高兴,有时还可能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嗯,你这条围巾挺漂亮的。”谁都明白这是一种敷衍。若具体地说:“这条围巾挺漂亮的,和你衣服的颜色搭配起来很协调。”显然比空洞的赞扬真诚度要高得多。

2.赞美主要起激励的作用

鼓励能让人树立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用赞美来鼓励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第一次”。干任何事情,都有开头,有第一次。如果你的受众第一次在现场表现得不怎么好,你也应该真诚地赞美一番:“第一次就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对第一次唱歌的人,第一次跳舞的人,第一次上台朗诵的人……赞扬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们想鼓励对方时,不妨多赞美几句。

3.赞美要客观、恰当

当你准备要赞美时,首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对方听了是否会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会不以为然,一旦有人提出异议,你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有理有据的。因为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奉承,或者恭维、奉承频率过高,都会令对方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肉麻,令人讨厌,结果适得其反。就像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所说:“过分的赞美会变成阿谀。”只有适度的赞美,才会令对方感到舒服。赞美的适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需要不断摸索积累,掌握好这个“度”。

这也要求我们赞美必须用词得当,讲究分寸。作为非节目主持人,如果受众是学生,你说:“你们都是好孩子,活泼、可爱、学习认真,能够在这里为你们主持活动,我很高兴。”这样的赞美就比较客观,有分寸,很容易拉近主持人与学生们的距离。但如果你说:“你们都很聪明,将来会大有出息,比其他班的同学强多了。能够在这里为你们主持活动,我很高兴。”这样的赞美就显然有些过分了,也太绝对了。

4.赞美越具体、越详细、越深刻越好

如果你要赞美别人,越具体、越详细、越深刻越好,因为一旦人们知道了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很好,人就会去努力把这一地方做得更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波什定律。毕竟,抽象的东西太难把握,也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称赞一个初次见面的嘉宾或参与者说:“你给我们的感觉真好。”这句话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说完便过去了,不太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但是,如果主持人能根据对方的职业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称赞,效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对一位教师而言,引以为荣的往往是他教过的学生在社会上很有出息,你为了表达对他的赞美,不妨说:“你的学生×××真不愧是你的得意门生啊!现在已经自己出书了。”

对一位一生都默默无闻的母亲,引以为荣的往往是她那几个有出息的孩子,你可以对她说:“你有福气啊,两个儿子都那么有出息。”她一定会高兴不已。

如果对方是一个优秀的销售员,你就可以赞美他说:“有一点非常难得,就是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不会延期。”

要做到赞美具体,就需要我们注意挖掘对方身上不太显著的、处在萌芽状态的优点,发掘对方的潜质,增加对方的价值感,这样的赞美起的作用会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赞美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不可浮夸,一旦过分,就会让人反感。

5.用大家的口气赞美对方

很多时候,当面直接赞美对方,比如当着面直接对对方说“你看来还那么年轻”之类的话,不免有点恭维、奉承之嫌,很容易给人一种“拍马屁”的感觉。但如果你换个说法,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对方,比如说:“你的皮肤真是白皙、光滑,难怪某某一直说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这样的赞美,对方听了往往会很高兴,而且没有阿谀之嫌,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赞扬是真诚的;而且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他所拥有的赞美者为数众多,从而心里获得极大的满足。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第三者”说的话是比较公正的。如果这个“第三者”还是个权威人物,这个赞美的作用就会更大,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崇拜权威的心理,因此权威人士的评价往往最具说服力,引用权威言论来赞美对方也最能让对方感到骄傲与自豪。

(三)赞美对方如何因人而异

善说恭维话,别人听了舒服,而且有利于自己的言行,何乐而不为?主持人在主持各种活动和仪式时,面对千人千面,恭维也须因人而异。我们举下面几类典型人物:

1.官员。你如果说一个官员生财有道,肯定会发大财,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不大骂你一顿才怪。但你如果说他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劳苦功高,他肯定会眉开眼笑,因为这是一个优秀官员的标准。

2.知识分子。你如果说一个知识分子功底深厚、思想新潮、笔下生花,他听了一定会高兴,文人最骄傲的地方不就是这些吗?

3.商人。你如果说一个商人学问好、道德好、清廉自守,他听了只会觉得你“拍马屁都不会拍”;但如果你说他脑子灵活、手腕高明、红光满面、日进斗金,他听了就会很高兴,因为这是他所期待的。

4.年轻人。年轻人大多朝气蓬勃、信心十足,自以为前途无量,你如果举出几点证明他的将来大有作为,他一定会高兴地引你为知己;但你如果称赞他父母如何了不起,他就不一定愿意听了。

5.老年人。老年人历尽沧桑,已经走到人生末年,对于人生中还未达到的预期目的,大多不再抱有多少希望了,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儿孙。因此,如果你夸一个老人的儿子学识能力都胜过他自己,真是出类拔萃,当面抑父扬子,他口头上虽然会说“未必,未必,你过奖了”,其实他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认为你是慧眼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