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应该适口、悦耳

五、表达应该适口、悦耳

如果主持人没有响亮的声音和动人的声调,受众就不会喜欢听,那么传播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主持人说话不仅要考虑叙事立论、传情达意、准确生动,还要做到每个词语都清晰响亮、明朗生动。

俗话说得好:“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泼到地上的水,再也收不回来;话从嘴里说出,再也咽不回去,因此主持人必须谨小慎微,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每个字负责。

更何况,主持人面对的受众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如果主持人语言不清晰、不响亮、不悦耳,就会给受众造成好似耳边风一刮而过的感觉,虽然听了却像是没听,因为受众什么也听不清,也就什么也听不明白。耳朵要是听不清,就容易使人烦躁,受众兴趣就会大为减弱,从而对问题的理解出现阻碍。

因此,若想使受众对活动内容清晰、明了、爱听,那么主持人语言就必须清晰、响亮、适口悦耳。掌握“适口悦耳”有几个要点:

(一)常见的一些音节响亮的字眼

元音的发音比辅音响亮,元音中又以开口呼韵母(o、o、e、ai、ao、ei、en、ang、eng 等)为最。吐字发音时气流不通畅,声音就不响亮,如“女”“鱼”“绿”“出”“突”“努”“古”“苦”等,就是因为发音时嘴张不大,气流在口腔部位受阻,因而声音不响亮。主持人使用这类不响亮字词多了,势必影响受众的收听。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主持人应尽量把不响亮字词换成响亮的同义词。如“与”可换成“和”;“至”可换成“到”;“如”可换成“像”;“日”可换成“天”;“迅速”可换成“很快”;等等。

汉语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色、音强,造成了汉字字音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有的字读起来明朗、高亢、响亮,有的字读起来则低沉、幽微、喑哑,这都是由于声带振动形成的,是由发音气流深浅、松紧、大小、强弱、多少所决定的。

(二)平声字词响亮,仄声字词不响亮

古人作诗填词,都要讲究“平仄”。“平”,是指古四声中的平声,念起来声调提得高、长,声音传得远,音感强烈;“仄”,是指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念起来短促,声音传不远,音感不强。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大体上阴平、阳平为平声,如“山”“兰”“高”“忙”“长”等;上声、去声为仄声,如“为”“剩”“怎”“往”等。

明朝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曾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音学辨微》(清代江永著)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

主持人语言中,特别是每句话的末尾,要少用仄声字,最好用平声字,但也要防止句句都用平声字压尾的现象。

(三)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声音清晰、明朗

我们平时说话时,双音节词的音波比单音节词长,因此声音就响亮,上口悦耳。如“时——时候”“空——空间”“响——响亮”“友——朋友”“已——已经”“到——到达”等。

又如量词、动词、形容词中的“条条”“个个”“道道”“学学”“看看”“翻翻”“用用”等。

主持人应尽可能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这也是口语化的要求。日常口语中是很少使用单音节词的。单音节词的词义较宽,而双音节词的词义则比较具体。如时间概念词“时”,可组成“时机”“时候”“时期”“时分”等,可根据需要具体运用。

使用双音节词的好处,在主持人语言中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显著的好处,就是可避免同音字误听,增强节奏感。如“向前看”和“向钱看”,就可以改为“向前面看”和“向金钱看”;“全部”和“全不”,就可改为“全都”和“全都不”;“食油(石油)”可改为“食用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