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现蒙太奇
同样是马塞尔·马尔丹的定义:“表现蒙太奇,它是以并列为基础的,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画面的冲击产生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蒙太奇是致力于让自身表达一种情感或思想,它此时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了。它已不是将尽量利用镜头之间的灵活连接来消除自身的存在作为理想的目的,相反,它是致力于在观众的思想中不断产生割裂效果,是观众理性上失去平衡,以使导演通过镜头的对称予以表达思想,在观众身上产生更为活跃的影响。”[7]
表现蒙太奇是一种艺术表现的需要,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叙事,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呈现,而是一种实现创造的修辞方法。从与叙事蒙太奇比较的角度来看,表现蒙太奇是一种看似没有章法没有约束的天马行空的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创作者用自己强大的比喻意识重构观众思维的一整套过程。简单来说,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在两个看似没有多大意义的镜头之间,挖掘出无限的意义空间。表现蒙太奇更多地采用镜头的并列,在画面的冲击、呼应、暗示和对比中,将画面表层遮盖的意义呈现出来,达到传递事物本质,揭示哲理等目的。
实际上,表现蒙太奇就是用一种突破性,也可以说带有主观性的逻辑思维,在两个分镜头之间的空白填充上超越性的意义,这种表现成功的关键在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逻辑思维,无论是突破性的还是创作者主观性的,要能快速地占据观众的大脑,快速地被接收和吸纳。客观来说,创作者只能将单镜头,也就是故事的线索,按照预设的思路呈现,中间无限的意义空间,都是由观众在故事流动的节奏中自己联想开拓的。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表现蒙太奇绝不是没有章法,也绝对不是创作者任意为之的,相反,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表现蒙太奇必须在结构和逻辑上更多地体现和观众的对接。正是如此,爱森斯坦又把表现蒙太奇称为“理性蒙太奇”,以展现这种镜头与镜头之间强烈的逻辑关联和现实“隐喻”。正如叙事蒙太奇有多重的叙事顺序和句式,表现蒙太奇也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积累式蒙太奇
积累式蒙太奇是一种画面的积累,通过这种积累,能达到一个意义集合,而这个意义集合的涵盖范围必定大于画面的总和。能够进行积累的画面,其内在必定有着相似性或者联系性,从而在积累之后产生了更大的意义外延。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为例子将会形象地解释积累式蒙太奇的奥妙所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面上看似堆砌意象却构成了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连贯性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牵引下,每个意象又有了更多的意义。积累式蒙太奇的每个画面就像曲中的每个意象,能将这些独立的画面连接起来构成连贯的情绪甚至是情节,这就是积累式蒙太奇的成就所在。
在运用积累式蒙太奇的创作中,某一个单一画面的内涵和意义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众多的单一画面构造的整体意义内涵。在叙事成功与否的问题上,结构和连贯性是最为关键的。一般情况下,积累式蒙太奇有两种组接方法:
其一,将多个内容相近的镜头组合,用这样一个蒙太奇在段落中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奥运宣传片《新北京 新奥运》中,用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国籍的人在北京快乐的生活场景连续切换,在这组相近内容的积累式蒙太奇中,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同时又作为宜居包容的奥运城市的形象就被树立了起来。
其二,将一个复杂事物多个侧面的表现进行积累,展现整体的形象。例如,要描绘一场赛事的主办方有条不紊,可以用赛事的工作人员有序工作的画面,到参赛者享受比赛的画面,再到赛会器械先进配备齐全的展示画面等特写镜头的组接来表现,这些都是赛会成功的一个方面,几个方面的连续积累就能达到“以点概面”的效果,给观众一种全方位覆盖的感觉。
2.对比式蒙太奇
对比式蒙太奇是将两个看似内容或者形式上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组接在一起,形成的冲突效果能引代出画面想要表达的寓意。这种蒙太奇的表达效果多用在强化表现内容和突出思想情绪的情况中。相较《天净沙·秋思》所呈现的积累式蒙太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典型的对比式蒙太奇的体现。现实生活中有随处可见的善与恶、美与丑、富有与贫困、高尚与卑微、清白与污秽等的对比存在,观众总能在对比式蒙太奇中找到自己领会的契合点,很快就会在画面的冲突中领悟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
在对比式蒙太奇中,对比的要素可以是画面内容,也可以是画面形式。同时,在影片中存在景别的大小、光线的明暗、色调的冷暖、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画面外在形式的对比,可以让观众在观看的视听效果上体会出创作者所强调和突出的重点。
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采用对比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平铺直叙。在表现的力度和深度方面,对比式蒙太奇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一档很受欢迎的纪实真人秀节目《变形计》中,为了表现山里孩子的质朴和懂事,城里孩子的反叛和幼稚,整个节目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的形式是在节目中时常会在城市和山村切换,展现同一时间两边的主人翁正在干的事情。对比式蒙太奇贯穿了这部真人秀的内容和形式,基于内容本身的鲜明对比冲突性,节目采用更多的形式上的对比式蒙太奇,在镜头的切换和组合中,将节目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3.比喻式蒙太奇
影像的表达始终是具体的,而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内心的情绪很难得到直观的展现,即使通过演员和布景的发挥达到了较好的交代,也很难打动观众,引起共鸣。在表现蒙太奇中,有一种特殊的比喻式蒙太奇,利用两种现象的共性来实现文学中“A 就是B”一样的解释说明作用,或者用具体的一组形象和动作来比喻一个抽象的画面,使得潜在的哲理寓意和细微的情感起伏能够得到直接的输出。
比喻的效果主要呈现于联想之中,观众的联想能够很好地被这种蒙太奇的手法激发出来,这种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态:
(1)隐喻
隐喻实质上是一种类比化,是一种共性的捕捉和呈现,用一种现象说明另外一种现象,将未知的概念和已知的概念连接,将抽象的思维同具体的实际联系,从而使得在这个层面上难以直观表现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得到清晰明了的呈现。与此同时,这种隐喻式的手法还会为影片带来极大的艺术效果和跳跃性的节奏,使得影片脱离呆板和生硬。
在隐喻中,两个对象之间的共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共性要用距离来表现的话,有远有近,当两个对象的距离很近时,即有很直观和普遍认知的共性的话,就能使隐喻的过程轻松自然,观众在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就会少很多障碍,但如果两个对象过于相似,也会造成一种为了类比而类比的冗杂的感觉。同样的道理,两个距离很远的对象,即有很少的直接共性或者只是少数人认知里面存在共性的两个对象在隐喻中会给创作者和观看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容易有牵强和生搬硬套的嫌疑。但是,这种将两个较为远距离的对象进行类比从而到达预设目的的隐喻式蒙太奇,能有效地激发想象力,使得影片在解释说明和传导思想等方面有超凡的技能,能让平庸的情节和剧情得到强调和升华,使单薄的形象得到深化和丰富。
隐喻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2)象征
象征不同于隐喻,这种手法是将自身的本意稀释掉,来表达引申意义。不同于隐喻的类比效果,象征更多的依附于电影特定的情境,在本体对象的意义之外,挖掘出更多的衍生意义。
象征手法的蒙太奇较多地运用在人物性格塑造、生活环境的概括等场面中。由于人的内心意识和情绪感知是内化的、隐含的,因此直接的表达是不现实的,而象征的手法就很微妙地把这些表达的障碍转化为表现的亮点。在著名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用一艘巨轮代表着天才钢琴家所有的世界,这艘巨轮实际上象征着安定的已知世界,与广阔陆地所代表的充满诱惑的未知世界不同,这个钢琴家不愿意踏上陆地的真实原因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诸多诱惑和选择的抗拒,只有在这种象征意义的层面上,才能分析出这样的情感和寓意。
观众无法看出银幕上镜头剪辑的精妙所在,是因为他们都沉浸在创作者构造的紧张或者舒缓、轻快或者凝重的氛围中,急迫地想知道情节下一步的发展。成功的电影就是将所有高超的技法掩盖在最深的地方,让一切自然而和谐。
用爱森斯坦的话来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8]蒙太奇在创作中的作用,就是以微小的变化制造巨大的不同。不同的蒙太奇表达方式,无论是故事内涵的蒙太奇还是外在结构的蒙太奇,无论是叙事式蒙太奇还是表现式蒙太奇,在任何一部成功的影片中,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协调和配合,不同的表现方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从而成就完整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