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摇镜头

三、摇镜头

1.含义及特点

摇镜头是指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三角架上的云台或拍摄者自身的人体,镜头光轴(机身)作上下、左右等方向的摇动,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一种拍摄方式。用摇镜头的方式拍摄的镜头画面称为摇镜头。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狄克逊在1896 年首创的拍摄技巧,也是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加以发挥的。摇镜头改变了固定镜头盯住某处不动的情形,其机位不变,造成拍摄角度的变化,观众的视点随摄像机摇过的画面移动,好比人环顾四周的视觉效果,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更能调动观众的注意力。

摇镜头在方向上有水平移动的左右摇和垂直移动的上下摇之分,按照拍摄过程也可以划分为起幅、运动过程和落幅三个部分。摇镜头使镜头画面内的构图形式发生了丰富的变化,而摇摄的速度取决于画面中被摄主体运动的速度和画面的景别。此外,摇镜头由于摄像机位置并未移动,因此画面空间透视和被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如图5.7、图5.8 所示。

图5.7 水平摇

图5.8 垂直摇

按照镜头摇摄的速度,还可以将其分为慢摇镜头和快摇镜头。慢摇镜头可产生积累情绪的作用,经常用于大规模大场面的拍摄,展现其宏伟气势或覆盖面之大,如用它表现一个盛大的舞会场面或者一片狼藉的战争后的场面。在拍摄小规模小场面时,慢摇镜头也能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在一个小空间里对一些小物件或者人物活动的慢速摇摄,能体现一定的触摸感和缓和感。快摇镜头常作为过渡镜头使用,虽然也有起幅、运动过程和落幅,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速度快而看不清楚运动过程,它主要强调的是起幅和落幅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感。一些悬疑片、侦探片、恐怖片多会运用到快摇镜头,往往给观众造成一种视觉冲击,能表现出意外、惊讶、恐惧、惊喜等画面效果,表达情绪效果比慢摇镜头强烈。

2.画面的造型功能

①介绍人物和环境。描述场景中的空间景物,摇镜头有利于通过小景别来展示空间,扩大视野,起到引荐和展示的作用。另外,介绍人物的画面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为观众读取画面的重要信息。拍摄一般从起幅开始摇,摇至落幅停止,以交代画面展示的内容,如展示会场中的人物、展示模特身上的服装、展现一幅绘画作品等。

②表现画面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将两个物体或事物分别安置在摇镜头的起幅和落幅段位,通过镜头的运动摇摄将两者连接起来,这两个物体或事物的关系被镜头运动创造的联系加以提示或暗示出来。再如,从电视机摇摄到正在看电视的人,展现了画面中人物在看电视的活动。

③制造心理悬念和戏剧效果。摇镜头能够利用起幅和落幅之间的时间差,制造心理悬念,引起观众的注意。利用摇镜头把两个相关的事物主体(“相关”不一定是指意义性质相类似的事物,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连接起来表现某种隐藏的含义或者制造一种似是而非的意味。例如,在影片《盗梦空间》最后就是以起幅是现实生活环境,落幅是代表梦境还未结束的旋转陀螺的摇镜头所表现的画面,让观众产生好奇和疑惑,甚至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起幅与落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时,便会产生戏剧效果。观众在观看节目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地对画面中未出现的事物进行猜测,当落幅中出现的事物不符合观众的期待和预测时,观众的思维便会被强制性地打乱,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或惊恐感,抑或是恍然大悟后的戏剧效果。例如,在摇镜头的起幅镜头中安排一个在草地里睡觉的小孩,在落幅中安排一条向小孩移动的蛇,观众自然会紧张起来。

④代表画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其内心感受。在镜头的组接中,当前一个镜头表现一个人环视四周,而下一个镜头用摇摄所表现的空间,则就是前一个镜头中人物所看到的空间。此时摇镜头表现了画面中人物的视线而成为一种主观性镜头。例如,在《天使爱美丽》中,铁盒的主人白拓图老人在电话亭接到艾米丽打来的神秘电话时,视线移到了电话亭里隔板上的小铁盒(这里面有他儿时的玩具和照片,充满着他儿时的记忆),这里就是用摇镜头来表现被摄主体的主观视线和心理的。

⑤表现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时摇镜头类似于人的眼睛,跟踪着物体的运动而运动。例如,人们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引人注目的行驶的汽车,会情不自禁地转头去看。又如,人们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经常看到赛车,摄像机在场地中心随奔驰的车摇动,观众通过画面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清楚地看到赛车的动态。

3.摇镜头拍摄的注意事项

观众由于视觉习惯往往会对摇摄镜头的落幅产生期待,因此摇摄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以使得所要表现的画面内容一气呵成。摇摄的速度要与画面表现的情绪内容和影片节奏一致,要注意速度均匀和构图精准,要使拍摄主体落在画面构图中心的位置,不要出现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时快时慢的不稳定的画面,落幅要精准稳,整个摇摄过程要给人一种舒适平稳的感觉。如果是快摇(甩摇),那么摇摄动作一定要快,不拖泥带水;如果是跟摇,那么要保持被摄主体始终在画框内的某一固定构图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