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摄像流程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摄像创作在整个纪录片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是来自拍摄环节,任何的失误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逆的,前期的拍摄更是对后期制作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重视纪录片的拍摄环节。
1.电视纪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主要包括题材的选择、资料收集、前期采访、器材的选择、构思立意、拍摄提纲的拟定等方面。
(1)电视纪录片的选题
拍摄一部纪录片,首先要确定拍什么。选择一个好的题材相当于成功了一半。电视纪录片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与环境类题材;二是人文与社会类题材。从动物、植物、宇宙、微观世界到艺术、历史、科技和生活,纪录片的题材多种多样,选择一个好的题材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懂得思考的头脑。艺术作品不能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还需要提出问题并且解答问题。针对纪录片的选题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是思想性。选题的思想性表现在对大自然或者对社会的思考,可以是表现生命的意义,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时代精神,也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二是故事性和趣味性。纪录片要讲述故事,题材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要有冲突和波澜,冗长拖沓的题材是不能吸引观众注意的。三是可视性。电视纪录片最终是要通过电视来表现的,所选的题材要具有可视性,能通过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除了这三个基本的要求,还应考虑拍摄对象的可接近性、拍摄的难易程度等问题。
(2)电视纪录片的前期采访
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应该对拍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让他接受你,信任你,熟悉你的镜头,只有这样才能更为顺利地完成拍摄,也更能挖掘出拍摄对象最真实的一面。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可以判断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拍摄,可以帮助记者确定具体的拍摄对象。与拍摄对象在前期采访中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有助于拍摄工作的进行。前期采访帮助记者寻找切入点,与现实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3)拍摄场地的实地勘探
通过对拍摄场地的勘探,可以了解实地的光线、声音、电源等实际的条件,决定是否需要照明设备、麦克风和自备电源等。从造型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取景的角度、摄像机机位、光线的布置、人物和背景等。
(4)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计划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纯客观记录,在拍摄之前必须要有明确的拍摄提纲和计划,对整个纪录片的拍摄作全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更有质量地完成拍摄。
第一,立意。需要明确这部影片要表现什么,从何处切入,展现什么样的主题。
第二,素材。需要知道拍摄这部纪录片需要哪些素材,是否需要背景资料、解释说明等,实地拍摄该记录哪些活动,要充分考虑人物、环境、事件、时间等因素。
第三,表现手法。需要知道该怎么去讲述这个故事,是解说、旁观记录,还是访谈。用什么样的风格,是宏大叙事还是贴近生活以及安排什么样的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以关键性的叙事信息和影片高潮为叙事主体。
第四,预计。预计包括对整部纪录片耗费人力物力的预算,以及对将会遇到困难的预计和应对的办法。
(5)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提纲
在对纪录片作出计划之后,需要将具体的内容列成提纲,提纲对之后的拍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一个好的提纲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题;主要内容;片子大致的结构框架,如线性结构或板块结构;风格样式,如写意型、叙述型、政论型、史料型等;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和认识;片子的段落层次。
提纲的撰写方法有粗线条式、分镜头式和段落式。粗线条式要求只写出拍摄内容总的概括,包括风格和主要拍摄对象,上下的衔接段落。分镜头式要求对影片进行比较详细的设计,要写出镜头画面内容和解说词。段落式要求写出大致写出影片内容的结构层次、先后顺序。
“不打无准备之仗”,纪录片的拍摄也一样,周密详尽的前期准备才能让拍摄更加顺利。
2.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流程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在纪录片正式的拍摄环节中,需要熟练地使用摄像机书写镜头语言,用光影的变化来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使用录音机记录声音语言,用采访来丰富纪录片内容。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是基于一般的摄像拍摄手段的,拍摄时要注意景别、用光、镜头的运动等,还要考虑整体画面的构图。纪录片需要真实客观地记录,很多画面错过了就不再发生,不能被技术层面的要求束缚或过多地干预和改变现实的情况,一味地追求画面的艺术性。为了得到最真实、最具价值的画面,不管构图如何,光线如何,都必须开机进行拍摄,不能为了追求表面形式而错过纪录片最核心的内容。
(1)现场采访摄像
现场采访是电视纪录片拍摄的重要环节,也是纪录片拍摄最常用的手段。在现场对纪录片当事人进行采访能将其当时内心的想法和秘密展现在观众面前,是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的有效方法。现场采访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一种及时性的行为,它需要以拍摄准备工作中的前期采访为基础,利用前期采访获得大量的资料和调查研究报告。
①采访摄像机位
在现场采访摄像时,根据实际需要以及现场情况可以设置两种不同的机位,即被摄对象直接面对镜头与被摄对象不直接面对镜头。一般来说,当需要突出被摄对象的谈话内容或面部表情时,可让其直接面对镜头,隐藏采访者,使之与观众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关系。如果想突出被摄对象和采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将摄像机置于一旁,让被摄对象的视线集中于采访者一侧。
机位一:将摄像机置于受访者面前,使摄像机能够拍摄到受访者正对镜头说话的样子。这种机位让观众与受访者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关系,让观众感觉自己是倾听者,具有很强的参与感。使用这种机位时一定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的视线自然地集中于镜头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采访者坐在摄像机下方,这样既能保证采访对象的谈话有明确的交流感,又能保证其眼神不至于偏离摄像机的镜头。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就采用了这种方位,让小朋友们直接面对镜头,把他们的表情记录下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图9.13 所示。
图9.13 《幼儿园》画面
机位二:将摄像机置于受访者的一边,摄像机拍摄到的是受访者对着镜头外说话的样子。这种机位可以体现出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观众与受访者的互动有所减少。当采访者的地位在拍摄过程中相对重要,或者希望观众能感受到采访者的存在,要强调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互动关系时,可以采用这种机位。这是一种暴露影片拍摄过程的机位,看起来更加真实。如果有必要,可以采用正反打镜头,让采访者出现在镜头中,避免观众长时间观看同一个画面而产生视觉疲劳。在使用正反打镜头时一定要处理好视点的问题,即观众视线的一致性,要让观众能够区别受访者和采访者。在单机拍摄时,会出现正反打中受访者和采访者镜头切换分裂的情况,这时可以拍摄一些采访现场的空镜头来衔接正反打镜头,或者直接让两者同时出现在镜头内。电视纪录片《家住北京》就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机位,具有很强的交流感,如图9.14 所示。
图9.14 《家住北京》画面
②现场采访景别
在现场采访时,由于采访地点和被摄对象比较固定,因此拍摄画面的背景和主体会显得非常单一,而同一个画面经过3~5 s 后,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就会逐步下降,在拍摄采访时适当变化景别是很有必要的,能够不断制造新鲜感和节奏感。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来改变景别:
a.在采访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时和谈论一个新的话题时使用广角拍摄。广角拍摄能够在画面中囊括更多内容,让观众对整体的环境有大致的了解。
b.在受访者开始回答问题时使用中景,中景是纪录片拍摄中常用的景别之一,中景具有叙述剧情和描写的双重作用,可以在采访过程中表现受访者的动作,更加客观地交代故事情节。
c.在受访者讲述重要的事情或者情绪较为激动的时候使用特写。特写能够从细微之处展现拍摄对象的特征和本质,能够放大形象,突出细节,可以让观众的视觉和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染。但是,不能过于频繁地使用特写,应该根据其谈话内容的精彩性以及情绪的极端性而定。在受访者进行普通的叙述时,没有必要使用特写镜头,但是当受访者的情绪处于两个极端时或其谈话内容很重要时,使用特写能够起到突出和强调作用,能给观众带来很强的震撼力。
著名的电视纪录片《沙与海》在人物采访有很多景别的变化。在采访沙漠牧民刘泽远的大女儿时,当采访者问及她处对象的问题时,少女靠着黄色的土墙害羞地笑了,使用特写能够很清晰地表现出她灿烂的笑容,如图9.15 所示。
图9.15 《沙与海》画面(1)
当她告诉采访者,她的对象远在七个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时,少女开始有些忧郁了,她低下头,这时候镜头稍稍拉远,表现出少女纳鞋底的画面,如图9.16 所示。
图9.16 《沙与海》画面(2)
当采访者问少女“想不想离开这个地方”时,镜头切换至少女纳鞋底的手,通过特写镜头,观众可以看出她的手停了一下,她的手不停地捏着那根针。通过对她手部的特写,观众可以看出她此时复杂的心情,如图9.17 所示。
图9.17 《沙与海》画面(3)
当采访者问“舍不得离开这个家是不是”时,镜头拉远至中景,少女靠在墙上一言不发,她沉默了很久,但这个长镜头不但没有让观众感觉冗长无聊,反而给观众带来更深的思考,思考家对她的意义,家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图9.18所示。
图9.18 《沙与海》画面(4)
最后,镜头再次推到特写,画面中的少女一直很沉默,有些忧郁,观众可以看到她在微微地叹气,或许观众可以从她的脸上找到答案,如图9.19 所示。
图9.19 《沙与海》画面(5)
在这个短短的采访片段中,导演使用了5 次景别的变化,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亮点之一。通过这一系列的镜头,观众可以很容易看出她矛盾的心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单调和孤独是年轻的孩子难以忍受的,生活是艰难的,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她渴望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有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她又舍不得离开,她无言沉默,对于她来说,未来和家是同样重要的。如此复杂的内心,导演仅用这样几个简单的画面就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试想如果导演从头到尾都只使用一个景别,面对长时间的沉默,观众一定会感到厌烦。
景别对于现场采访摄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运用得好,能够丰富画面的信息量,增强画面的可看性和感染力;运用不好,就会使画面单一枯燥,甚至影响信息的传递。在采访摄像中,要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际需要安排镜头景别,在保证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前提下有更多艺术性的发挥。
③采访摄像的灯光设置
摄像是光影的艺术,在纪录片采访拍摄中,用光是重要的一环。关于用光的几个基本概念,如光强、光位、自然光和人工光,在第五章中作了详细讲解,这里主要就它们在采访摄像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
a.光强。强光的优点是展现物体空间立体感,而柔光制造出的影子轮廓不明显,优点是展现物体的质感。在具体采访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光线的强度。采访对象是女性或者小孩时多选择使用柔光,表现其温柔、细腻的一面。在需要较重的阴影来表现一个有力的场景时,可以使用强光。比如,采访一个战士,使用强光能突出其轮廓,表现其刚强的一面。在布光时,可以采用聚光灯来增加影子的轮廓性,在不需要影子或者要柔化影子时,可以使用柔光灯、银色反光伞,或添加反光板来冲淡阴影。
b.光位。光位主要分顺光、侧光和逆光三大类,不同光位的光线能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顺光可以全面地展示拍摄对象面向镜头的一面,给人一种相对客观的感受,但顺光不利于表现层次的变化,画面过于平淡。在纪录片中,顺光主要用于拍摄描述性的画面。侧光根据光线与镜头所成的角度不同又分为侧光和斜侧光。这种用光方法可以表现拍摄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纪录片中,斜侧光的使用较为普遍,它结合了顺光和侧光的优点,既能相对客观地展现拍摄对象,又能产生明暗对比。逆光可以勾勒物体的轮廓,在纪录片中,常用于烘托气氛,或拍摄剪影以模糊被访者的面部特征,保护其隐私。
总的来说,在一些历史类、人物传记类等人文社会类、题材类纪录片中,对光线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这类纪录片中,常常有正式的专家采访,这时布光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三点布光法、交叉布光等方法。比如,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出现了大量的专家访谈镜头,这些场景的布光都是非常成功的,往往会使用一个顺光均匀照明,一个侧光突出立体感,再用一个逆光勾画其轮廓,使之与背景区分开来,如图9.20 所示。
图9.20 《大国崛起》画面
c.自然光和人工光。对自然光和人工光使用的方法和多少主要视纪录片的类型而定。一般来说,在一些文献类的纪录片中,有很多正式的专家采访,对光线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较多采用人工光来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采访环境,如《大国崛起》。但大多数纪录片的采访需要在田间地头、破败的小屋、大街小巷里完成,在这些采访中并不需要光线有多么精致完美,而是需要贴近真实情况,这时,自然光线或环境中原有的光线,如台灯光,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在自然光线下拍摄,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还能有助于采访对象放轻松。纪录片《沙与海》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的拍摄,都主要以自然光为主,真实地展现了沙漠和海边两家人的生活。
总之,纪录片采访摄像的用光和电视剧、电影等的用光是完全不同的。不仅是采访,整个纪录片的用光都应该以贴近真实为准则,不能过度使用人工光,不能一味地追求光线的视觉美而丢失了纪录片该有的真实感。
④采访摄像细节
在采访摄像中还应特别注意一些细节,虽然这些与摄像技术并无太大关系,但是了解这些内容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地运用起来能够帮助摄像人员更顺利地完成拍摄,得到更具价值的画面。
第一,选择适合的采访者。好的采访者需要有足够的亲和力、流畅的表达力、良好的分析力和应变能力以及足够的镜头意识。他能够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微笑、眼神等,让受访者放松,引导其讲出最真实的想法。
第二,选择合适的问题。要多提开放式问题,尽量避免闭合式问题,简单地回答“是”和“不是”并不能表现受访者内心的想法,要能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尽量让他们多说。有吐露心声的采访,才是一个好的采访。
第三,选择合适的环境。要选择受访者熟悉的环境进行采访,如采访农民适宜选在田间地头,采访老师适宜选在办公室,采访医生适宜选在病房,只有这样才能让受访者放轻松,以便从他们口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纪录片录音
与任何影视作品一样,画面和声音是纪录片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元素。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需要鲜活的现场画面,还需要生动的声音,尤其是现场同期声来为整个作品服务。纪录片的声音分为同期声和后期加配的主观声音,同期声又包括主讯号声和环境声。主讯号声是拍摄对象说的话,环境声是指拍摄现场的背景声。
①主讯号声和背景声
主讯号声是纪录片录音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保证主讯号声的清晰。在录制时尽量将话筒靠近拍摄对象,以便获得较好的收音效果。与此同时,背景声同样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菜市场的人声、公路的车流声等,背景声能够烘托环境,使画面更具真实感。
②摄像和录音的配合
录音不是一项独立的任务,它必须配合画面的录制,要跟着摄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声画统一。镜头移动时,录音也要作相应的移动,这要求录音师能够密切配合摄像师。
③声音的距离感
在录制声音时,要注意声音的距离感。当声源较远时,声音应该偏小;当声源较近时,声音应该偏大;当声源固定在某一位置时,录音设备应始终与声源保持相同的距离,避免声音忽大忽小。例如,在拍摄屋内场景时,录音中很可能有外面的鸟叫声,当镜头转到屋外时,鸟叫声自然应该比屋内的要大一些。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声音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④噪声的处理
噪声是指没有必要存在的声音,噪声过大会影响主讯号声的清晰度。在前期录制时,为了尽可能避免噪声,可以在话筒上添加防风罩,减小风声,或者将摄像机置于毛毯上,或加隔音罩,避免设备声被录入。
⑤空音
在拍摄过程中摄录一段空音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后期制作减少很多麻烦。拍摄完每个场景以后,录音师可以在大家保持沉默的时候录几分钟的空音。空音可以用来填充片子中的声音空白,让同一场面不同角度的画面有一致的背景声,这有利于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
3.电视纪录片拍摄时的摄像要点
(1)主动拍摄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的影视题材,其拍摄过程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摄像师毫无主动性可言,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事件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及时地捕捉精彩画面。
①“挑”:拍摄纪录片时,摄像师必须要有选择意识,知道自己必须拍到哪些画面,哪些画面可以不用拍。到达拍摄现场后,摄像师必须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对现场正在发生的事件、人物作出判断,迅速形成拍摄框架,不失时机地记录下那些最能表达主题、最富冲击力的画面。
②“等”:拍摄纪录片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有时为了一个镜头,可能会等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纪录片的拍摄现场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摄像师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要尽可能提前开机,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有时候偶然所得的镜头会成为整部纪录片最大的亮点。在一些自然环境类题材的纪录片中,耐心等待尤为重要,著名的纪录片《鸟的迁徙》拍摄历经3 年,每一个精彩的画面都是摄制人员耐心等待的结果。
③“抢”:很多典型、具有感染力的镜头总是稍纵即逝,摄像师需要抓住时机,“抢”到这些精彩的场面。摄影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敏感和应对能力,当非常态的事件发生时,一定要快速按下拍摄键,迅速构思拍摄框架,找到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拍摄中。在抓取到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后,不要急着关机,可以通过延长拍摄来营造气氛,以完整表现整个场景。
(2)重视细节
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靠细节打动观众,在拍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细节的表现。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拍摄了主人公孟金福祭拜山神的细节,刻画了一个虔诚原始的山民形象,让人感受到他对大山和森林的崇敬,如图9.21 所示。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拍摄者对食物的细节刻画可谓出神,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味觉系统,让观众对讲述的食物有很高的认同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写是表现细节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比较难驾驭,什么时候使用特写,怎样使用特写,都是拍摄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写对画面的要求较高,拍摄者需要有较好的构图形式,要善于利用现场的自然光,选择最佳景别和拍摄角度,突出主体,获取准确、生动的细节。
图9.21 孟金福祭拜山神
(3)“过程”意识
“过程”是指纪录片所拍摄内容的真实发生的过程,它要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过程记录整个事件,以达到真实自然的效果。过程是纪录片的情节和故事,没有“过程”就没有“事件”,更谈不上真实记录了。在拍摄时要有“过程”意识,要尽量用完整的段落表现事件的过程,讲求故事的完整性。完整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过程需要注意拍摄中的“场景”,“场景”是指在一个拍摄场面中,与拍摄对象相关的行为动作、形象、声音、环境、氛围、心态组成的画面,拍摄者应该成为安静的记录者,不能干扰这样的场景,以达到保持真实记录、完整记录的要求。为了保证拍摄中的“过程”意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在场面变化运动中,难免会错过一些画面,这时候不能慌乱,要坚持既定的拍摄思路,失去的镜头就失去了,切忌慌乱,不可“患得患失”,要集中精力及时补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过程”。
第二,要处理好主要拍摄对象和次要拍摄对象的关系。主要拍摄对象是画面的主体,应该重点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摄像机就只对准主要对象,也应该适时照顾到次要表现对象,搭建起主要对象和其他拍摄对象的联系和交流,以衬托主要表现对象,丰富画面信息。
第三,要处理好叙述和表现的关系。叙述是纪录片拍摄的主要手法,也是表现过程的重要手段。一部纪录片通常由单纯的叙述镜头、单纯的表现镜头和叙述表现融为一体的镜头组合而成,将叙述与表现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处理叙述与表现的关系时,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平衡,切忌为了表现而表现,一切都应该为真实的讲述服务。
(4)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
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前期的拍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决定后期的剪辑是否顺利,决定整部片子的成功与否。摄像师应该有一定的编辑思维,在前期拍摄时一定要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熟练掌握轴线和轴线规律,一般要避免越轴,保证画面空间方向的统一性。在必须越轴的情况下,应该拍摄一些过渡镜头以便后期用作衔接,如中性镜头、空镜头,或利用摄像机自身的运动来改变轴线。
第二,要尽可能多地拍摄一些画面,为后期剪辑积累足够的素材。在同一场景中,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景别,选择不同的拍摄方向和高度来拍摄同一主体,也可以拍摄一些现场的空镜头,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画面信息,增强画面表现力,还可以在关键时候“救急”,如两个镜头不接时,可以用空镜头进行衔接,缓解跳跃感。
第三,熟练掌握有过渡和转场作用的镜头拍摄方法,如出画入画、消失,熟练掌握一些反应镜头、正反打镜头、空镜头等的拍摄,在后期制作中不仅可以用作过渡镜头,还可以达到烘托人物或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第四,纪录片的拍摄现场不以拍摄者的意图为转移,很多精彩的画面转瞬即逝,拍摄者在拍摄时必须很有条理性,一到现场就必须迅速整理好拍摄框架,考虑好镜头的拍摄顺序,即先拍什么,后拍什么。
第五,注意片比。为了保证在后期剪辑时有足够的素材,拍摄的片比至少要五比一,十至二十比一也很常见。在拍摄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不仅要将主体镜头拍得精彩,还要注意拍摄交代镜头。另外,还要注意时空的衔接,拍摄间隔镜头,避免“跳”的现象。
第六,注意声音的完整性,拍摄时一定要考虑声音的衔接和完整性。
第七,认真做好拍摄镜头的信息记录,注明详细的拍摄内容。
总的来说,电视纪录片摄像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它既具有摄像的一般规律,又有一些区别于其他领域摄像的特性。摄制人员应该多实践,多练习,在其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