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摄像技巧
1.真实与创造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毫无主动性。很多时候,某些客观原因使镜头无法“亲临现场”完全真实地记录当时的场景,如历史上的某一重要时刻,为了能更形象地向观众传递信息,就需要对一些重要镜头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再创造的手段主要包括重现、真实再现和模拟再现3 种。
(1)重现
重现是对表现对象自身经历的重现,一般有3 种方式:一是由拍摄对象饰演自己,将已经过去的场景进行重现表现;二是可以通过拍摄对象的谈话、回忆重现当时的场景;三是可以通过画外音解说词重现场景。第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后两种方法比较简单也较容易实施。
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中,主人公造冰屋和捕杀海豹的场景就是为了拍摄纪录片而特意做的,重现了爱斯基摩人典型的生活内容。虽然是重现,但是拍摄者都是根据真实的情况来还原这一场景,并未加入主观认识和判断,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如图9.22所示。
图9.22 《北方的纳努克》画面
(2)真实再现
真实再现是通过他人对一些重要情节的扮演来再现一些时过境迁的重要场景,尤其适用于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由于一些历史人物已经去世,因此需要今人来扮演,很多的电视纪录片都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历史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共产党宣言》再现了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失落的文明·雅典》用构筑的时空为人们展现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3)模拟再现
模拟再现也主要用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例如,日本纪录片《金字塔》使用拍摄仿建模型的方法来解剖金字塔的构建原理;大型纪录片《圆明园》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复原圆明园,与残破的现状对比更能感受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壮观。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对纪录片进行创作,都不能脱离真实。运用重现与真实再现时一定要控制表演,处理好真实与创造之间的关系:第一,要限制数量,运用太多会影响作品的纪实风格;第二,要简洁,删繁就简,画龙点睛地表现特定时期的特定内容,不可喧宾夺主;第三,要限制真人实景,利用虚实结合,光效音效来营造氛围即可;第四,绝不允许有虚假的摆拍和毫无事实依据的合理想象。在使用模拟再现时,一定要对拍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有翔实的资料,以求最真实的还原。
2.距离与参与
在纪录片拍摄中,拍摄者既可以作为旁观者忠实地记录事件,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加入事件当中去。不同的参与程度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拍摄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
(1)旁观
旁观的拍摄方法要求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作为旁观者,尽可能少干扰拍摄对象。然而,摄像机和话筒毕竟不是生活中的日用品,无法让人无视它们的存在,为了能让拍摄对象尽量保持轻松自然,忘记摄像机和拍摄者的存在,需要事先与拍摄对象熟悉,与他们成为熟人甚至是彼此信赖的朋友,让他们对拍摄者不再感到陌生,消除对镜头的戒备,这样才能得到真实、自然的画面。这种拍摄技巧也称为交友拍摄。
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是交友拍摄的典型,在拍摄之前他与主人公已经是很熟悉的朋友了,他了解主人公每天从事哪些活动,了解主人公的日常作息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拍摄的主动性。在纪录片《幼儿园》中,小朋友们在回答采访者的问题时表现得十分自然,让观众看到了他们不加任何修饰的生活状态,这与拍摄者长期的蹲点守候密切相关。
除了交友拍摄,有的拍摄者甚至将自己完全地排除于镜头之外,隐藏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纪录片《龙脊》的创作就完全采用了冷眼旁观的拍摄技巧,客观地为人们展现了广西龙脊小山村的情况。在表现一个辍学的小女孩时,没有使用任何说教的解说词,拍摄者仅通过一个镜头,就将她对学习、学校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很有感染力。
暗拍,又称为隐藏拍摄,属于旁观拍摄的一种。暗拍是展现真实性的有效方法,拍摄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将一些平时不太可能出现在大众面前的画面暴露出来,它能捕捉到不受外在影响的自然状态。暗拍在一些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时使用较多,如拍摄一个黑工厂制作假货的纪录片,就需要大量使用暗拍,只有这样才能在经营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暗拍是捕捉真实的利器,但在使用时应该格外谨慎,首先,拍摄者应该以维护公共权益为出发点,不得将暗拍得来的画面用作商业用途或威胁被摄者。其次,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不得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在公共场合,有自由拍摄的权利,但是在非自由场合,除了涉及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需要征得被摄对象的同意后才能进行拍摄。最后,暗拍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危险的情况,拍摄者要有充分的安全意识。
总的来说,使用旁观拍摄法一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拍摄对象有较深的理解,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大致的估计和准备。其次,旁观拍摄不是长时间的跟拍,也不是大量使用长镜头,需要根据拍摄内容来进行变化。《幼儿园》的拍摄就使用了较多的长焦镜头拍摄人物特写,没有为了故意营造旁观的感觉而忽略纪录片的质量,但一些暗拍镜头就需要长镜头来展现一个真实的事件。
(2)参与
参与的拍摄方法是拍摄者在片中表现出主动记录的意识,拍摄者往往以采访者和主持人的身份出镜,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拍摄更具有可控性。纪录片《望长城》就是由著名演员黄宗英担任主持人,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段长城之旅。《远在北京的家》的创作者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镜,与事件当事人进行直接交流,这种交流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被摄者内心的想法,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让采访者和主持人的表现影响了纪录片的客观性。
3.长镜头和蒙太奇
纪录片对真实性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时候“长镜头”是最适合的镜头语言,但“蒙太奇”对于纪录片来说也同样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握好度,恰当地运用好长镜头和蒙太奇。
纪录片《沙与海》是巧妙结合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典型代表。在影片中,有很多的长镜头,其中一个小女孩在沙丘上独自行走的画面就是一个时长为1 分20 秒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刻画了她在沙漠上、天空下行走的孤单形象,而她一连串的动作又表现出了她的天真无邪,孤独和童真的结合让观众在观看这个长镜头时一点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在使用长镜头时一定要保证拍摄的内容足够精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够带给人们思考,否则很容易给人带来审美疲劳。《沙与海》选用了表现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镜头与镜头的对立为基础,利用画面的类比来表现新的关系,迸发出新的艺术表现力。这部影片对蒙太奇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将沙漠人家和海上人家作对比,如果拍摄者没有将两家人的生活一段一段地进行比较,而是将其分别叙述,这样叙事线索虽然更明确,但却割裂了彼此的联系,不能产生明显的对比效果,也会减少很多兴趣点。
综合来看,要将长镜头和蒙太奇巧妙结合起来,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要从所拍摄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规划,考虑什么场景适合用长镜头拍摄,什么场景适合用蒙太奇的方法拍摄。第二,在拍摄长镜头时,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这样可以增强画面空间的整体感和真实感,或者让摄像机处于一种旁观的角度,采用短焦距拍摄大景深画面,平实地展现拍摄对象的活动,保持画面时间和空间的完整统一,营造特定的气氛。第三,在拍摄蒙太奇镜头时,要有一个相对的中心,其他镜头为这个中心服务,考虑镜头在构图、造型、光线及景别等方面的相互适应性,保证镜头组接的顺畅性和完整性,以便形成一个合理的组合。
4.象征和表现
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真实性是第一性,艺术性是第二性,在把握和展现真实的前提条件下追求艺术性,在拍摄中运用一些象征和表现的手法来丰富记录片的意味,赋予纪录片更深的意义。
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在表现老萨满虔诚地祭拜山神时,不仅记录了他的生活,还通过一些极具象征性的镜头表现了他对神灵、对山林的敬畏,表达了他的信仰。老萨满捕鱼只用大渔网,为了小鱼可以逃出去;打猎只用老式猎枪,为了小兽可以逃走;在采集桦树皮的时候小心翼翼。所有的这些画面都象征着老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精神。在纪录片《龙脊》中,拍摄了一颗高山上的小松树,象征着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学习,表现了这些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壁画后面的故事》中不断出现的壁画象征着身患癌症的青年和帮助他的老师刘玉安内心的情感世界,画中的小鸟、飞天都象征着他对生命、对生活的无限留念。
好的表现性镜头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升华纪录片的主题,而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很难达到这一效果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记录和展现真实以外,还需要一些被赋予特定意义的镜头来升华主题,这是建立在人们对拍摄对象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如果能够明确纪录片的深刻主题,并且善于运用各种摄像手法来表现这些主题,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纪录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