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光

一、自然光

自然光主要是指阳光,一般有直射的阳光、散射的天光和环境的反光三种基本形态。直射的阳光是指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光,它没有经过云雾遮挡或吸收,是自然界中光照最强的光;散射的天光是指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时被云雾、尘埃等反射、折射的光;环境的反光是指阳光到达地面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被其反射出去的光。

与人工光不同,自然光的可控性较弱,其所处地点的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都会影响光线的造型效果。在拍摄外景时,摄像人员要学会巧妙利用直射的阳光、散射的天光和环境的反光,丰富画面造型。

(一)室外自然光

1.晴天

在户外拍摄时,晴天通常有利于画面造型。在晴天条件下,光线充足而稳定,三种形态的自然光共同作用形成复杂多样的照明环境,是外景拍摄的好时机。阳光不是恒定不变的,即使在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光也会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摄像人员必须熟知这些变化,不失时机地捕捉需要的画面。

(1)黎明和黄昏

黎明和黄昏是指太阳还没有出来或者刚刚落山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太阳高度很低,光线与地面夹角很小,光照较弱,光线较柔和,景物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明暗差较弱,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由于大气层的散射,到达地面的多是长波光,这时候的阳光色温较低,呈现暖调,而被摄物体也会因暖色光的照射而在表面呈现暖色调。

黎明时,投影处在地平线以下,接近投影的天空比较明亮,而地面亮度不够,天空的明亮和地面昏暗的景物会形成较大的明暗反差。如果用顺光拍摄,远离投影方向的天空呈淡淡的浅蓝色,景物被天空光照明呈现发暗的浅蓝色,可以拍摄到剪影及半剪影效果。如果天空中出现霞光或彩云,呈现出暖色调,会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和谐的影调和色调。不过这种景象的时间十分短暂,应该在拍摄前选择好角度,不失时机地将这一时刻特有的光线造型效果拍摄下来。黄昏时,太阳呈橙红色或红色,采用逆光、侧光拍摄,利用街边的橱窗、霓虹灯,以及车辆行驶时扬起的尘埃等,会加强空气透视效果,形成黄昏时刻的朦胧感。

(2)日出日落

这个时候太阳光与地面呈0°~15°夹角。此时波长较长的蓝紫光被空气中的水分子反射,透过大气层的大多是波长较短的红光,穿过大气层的太阳光和天空光的光比约为2∶1,光线柔和,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明暗反差小,呈现柔和的暖色调。并且,此时的光线与地面夹角较小,物体的投影长。早晚伴随的晨雾和暮霭还能增强空气的透视效果,在这样的光线下采用顺光拍摄,四周的人物和景物都会镀上一层金黄色,与浅蓝色的天空相映衬,构成唯美的画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气氛。

如果采用侧逆光拍摄,一方面可以使被摄物体产生长长的投影;另一方面可以把太阳作为被摄物体,使得天空与地面景物的亮度反差很大,得到剪影和半剪影的光线效果。太阳是个非常特殊的被摄体,在日落时刻它的高度、亮度、光谱成分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日出时,太阳会不断升起来,不断亮起来,光谱中的长波光不断减少、短波光不断增加,以至逐渐成为白光。这些变化会在几分钟内形成和消失,可以说是瞬间即逝,摄像人员要熟知太阳及太阳光的这种变化,提前选择好拍摄角度,不失时机地拍下想要的画面。

(3)上午和下午

此时的光线与地面呈15°~60°夹角。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升起,更多的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强度增加,温度升高,亮度较高,强烈的阳光呈白色。此时太阳高度增加,地面景物能受到较为均匀的照射,其水平面和垂直面照度差别不明显,光比为1∶4~1∶8,色温为5 500~5 600 K。这两个时段的光线能够较为准确地表现景物的固有颜色和表面结构,能够较好地展现被摄物体的立体形态、纵深感、质感。总之,这两段时间比较适合户外拍摄,画面清晰度高,尤其是连续拍摄的画面镜头,容易统一色调。

(4)中午时段

此时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从上午的60°移至下午的60°。这个时段也称为顶光时刻,太阳到达一天中的最高点,亮度也达到最高,色温提高到5 500 K,成为白光。夏季的中午时段,太阳几乎垂直照射地面景物,物体的水平面能够得到充分的照明,但垂直面几乎没有光照,此时的光照强烈,天光作用弱得几近于无,散射光也少,直射光为照明的主要光线,景物的背光面和投影与受光面的明暗差很大,物体的一些细节容易被弱化,不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质感,画面缺乏影调层次的变化。这段时间不适宜室外拍摄,尤其是夏季。如必须进行拍摄,则应对被摄物体作适当遮挡。

2.特殊天气

相较于晴天,一些特殊天气下的光线要复杂很多,摄像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把握各种天气情况下的拍摄要领。

(1)阴天

阴天时,阳光被云层遮挡,大量散射,此时地面景物主要受散射光和天光照射。阴天条件下的光线柔和、平淡,且较稳定,地面景物的明暗差比较弱,物体没有明显的受光面与背光面的界限和投影,不易展现其外部轮廓和具体细节。此外,由于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透射到地面的较多,而波长较长的红光透射的较少,因此光线的色温偏高,拍摄的画面偏冷呈蓝色,颜色不够鲜艳。

总的来说,在阴天的光线环境下,被摄物体的立体感差、明暗反差小、空间透视感弱,而且画面也比较灰暗。为了提亮画面的影调和色调,就需要依靠被摄物体本身的色彩层次及明暗变化来调节。可以选择一些色彩较鲜艳或反光率较强的物体作为被摄物体,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依靠人工补光来提亮画面,增强对比度。

(2)雨天

雨天也具有阴天的特征,太阳光被厚厚的乌云遮挡,经大气层反射形成阴沉的漫射光,完全失去了方向性,光线分布均匀。照明光线弱,在天光为主要照射光线的情况下,地面景物与天空的亮度反差大,天空成为画面中较亮的部分。空气中的雨水反射和折射光线,使地面景物受到的反射光线增强,弱化了景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但是,选择在雨天拍摄能营造出一些特殊的情调和氛围,如雨中撑着伞行色匆匆的路人、甜蜜漫步的情侣、五颜六色的雨伞雨衣、房檐上晶莹剔透的水珠、玻璃上高高溅起的雨滴,又或者是地面积水中的倒影,巧妙地利用这些元素能为拍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当整体环境较昏暗时,被摄主体不能被很好地凸显出来,如果为其增添一把红伞,便能很好地突出画面视觉中心,增加画面影调层次;在拍摄地面积水时,不仅能展现出周围景物的倒影,还能增强地面亮度,形成较大的画面反差;选择较暗的背景逆光或侧逆光拍摄雨滴时,能够很好地凸显其晶莹剔透的特性。

(3)雾天

自然界除了晴天、阴天、雨天,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天气——雾天,具有朦胧特色的雾天常常能为拍摄者带来很多诗情画意的画面。雾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具有很高的反光率,能造成很强的透视效果,不仅能丰富景物的表现层次,还能改变景物的清晰度和明暗反差,使杂乱无章的背景被雾弱化和掩盖,呈现出一种朦胧美。

太阳冲破云层的瞬间是无数摄影爱好者追求的美景,拍摄雾景的最好时机就是太阳刚刚照射到大地的一瞬间,在这个时刻运用逆光、侧逆光、侧光拍摄,可以很好地展现景物的层次和空间的纵深感。

此外,拍摄雾景时应尽量选择较暗的背景和前景,以衬托出雾的形态。要严格控制曝光,避免曝光过度而使雾变成一片毫无细节的白色。处于雾气中的物体其色彩饱和度和清晰度会有所下降,应该注意选择色彩饱和度较高的物体作为拍摄对象。

(4)夜晚

夜晚的天空比较暗,但又不是完全暗到伸手不见五指,这是因为此时有月光作为主要光源。月光比太阳光弱,景物的光照度低。由于人眼的高分辨率和适应能力,人眼能看到夜晚微弱光线下的一部分景物,能区分景物的背光面、受光面和投影,但摄像机的感光范围不及人眼的感光范围,拍摄理想的夜景具有一定的难度,常常需要人工光源的辅助,如路灯、商店的橱窗灯、室内光线等,这些光源的多少、远近、照度都对夜景的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室内自然光

室内自然光主要是指从门窗直射进来的阳光和一些散射光。阳光强烈时,会有部分直射光进入室内,阳光直射的部分亮度最高,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明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室内多散射光,物体的细节和层次细腻分明。

室内自然光是室内摄像最为常用的光源,它能够有效地展现白天室内的真实光线环境。与室外自然光相比,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构造的复杂性使室内自然光更为复杂、多变。在实际拍摄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房子进行拍摄。当需要较明亮的环境时,可选择门窗较多、家具颜色较浅、墙壁反光率较高的房间;当需要较昏暗的环境时,可选择门窗较少、相对封闭、家具颜色较深、墙壁反光率较低的房间。而当拍摄场地已经确定时,若想要增加室内的亮度则需要借助人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