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
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简称拍摄方向,这是以被摄物为轴心,镜头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方位拍摄所构成的拍摄角度。根据方向的不同,通常分为正面、背面、侧面、斜侧面等几种角度。拍摄同一场景中同一事物时,水平角度的差别会带来画面效果的变化,甚至影响作品主题的表达。
1.正面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拍摄角度,拍摄时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前方,与被摄物的朝向基本呈一条直线,能够展现被摄物的正面全貌,突出正面特征。被摄主体为人物时,能够完整地表现其脸部轮廓、动作与整体形象,给人以亲切、庄重之感;被摄主体为建筑时,能够充分地展示被摄物的线条排列,显示出肃穆、平稳的气氛。正面拍摄常见于各类节目主持,以及题材宏大的纪录片中,如图7.16、图7.17 所示。
图7.16 正面拍摄
图7.17 正面拍摄
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感和正式感,电视新闻节目一般均采用正面角度拍摄,主持人直接面对镜头说话,观众通过主持人面部表情、眼神的变化,与获得的文字、声音信息整合,信息丰富多彩,充满说服力。如图7.17 所示为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此外《新闻联播》《新闻30 分》等权威新闻节目也均采用正面拍摄。
在使用正面拍摄角度时,如果被摄主体所占的画面面积较大,观众的视线就难以向纵深方向延伸,画面的立体感和透视感比较弱,会造成主次错位,画面显得呆板,单一。正面拍摄人物时,应避免其面部表情的僵硬、呆板。
2.侧面
侧面拍摄是指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侧面,与被摄物的正面呈90°的夹角。侧面拍摄有利于展现被摄物的运动趋势,突出方向性。当被摄主体为人物时,能够展现对话和交流过程,直观地展现双方的位置、表情神态,给人平等、对称的感觉;当被摄主体为事物,尤其是运动物体时,可以很好地表现其运动状态及轮廓,突出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给人以动感。侧面拍摄常用于人物访谈类节目及汽车广告,如图7.18 所示。
图7.18 侧面拍摄
大多数访谈类节目如央视一套《东方时空》、凤凰资讯台《鲁豫有约》,均采用侧面角度拍摄,受访者与采访者分处两侧,从而突出对话的方向感,使镜头更有逻辑。此外,在商务、外交场合重要人物会面时也宜采用侧面角度拍摄,表示双方以平等的势态出现在屏幕中,画面均衡而平势,能够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气氛。
侧面拍摄的局限与正面相似,不适合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容易使观众分不清主次关系,不利于吸引观众注意力。正侧面角度对话的画面一般不宜长时间使用。
3.斜侧面
斜侧面角度介于正面与侧面之间,在表现被摄主体正面形象的同时,还展示其侧面的特征。斜侧面角度加入了侧面元素,在展现正面的时候会消除其生硬与死板,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当被摄主体为人物时,可以通过斜侧角度的调整,掩盖人物面部瑕疵。当人物身材需要调整时,可以加大或减少侧斜度,通过光和影的搭配,实现瘦身或增肥。当被摄主体为物体时,侧斜面拍摄可以展现事物的两个面,突出物体的近大远小,有利于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在特殊情况下,斜侧面也会兼顾被摄主体背面。
在拍摄两人对话时,斜侧方向也是常用的重要手段。与正侧面两者平等、均衡的情况不同,斜侧拍摄画面可以突出面向镜头一方。例如,记者采访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前侧面方向,作为画面的主体,而手持话筒的记者则是后侧面方向,成为前景作为陪衬。这样处理,比起正面方向和正侧面方向在表现力上更具优势,而且主次关系一目了然。在进行镜头调度时,一般说话者位于画面的前侧方,以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北京卫视的《杨澜访谈录》中大量采用斜侧面角度,前景为访谈某一方的越肩背影,突出访谈中一问一答的主次关系。
斜侧面角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前侧面角度和后侧面角度。
(1)前侧面角度
前侧面角度在电视作品中应用较广,通过充分利用透视关系,人物前侧面轮廓分明,有较强的透视感、立体感,构图较为自然。此外,前侧面角度在新闻题材摄像中应用也较为广泛。这种角度避开了与被摄主体正面的冲突,视点更为客观,能给人以温和、冷静之感。运用前侧面方向拍摄的景物如建筑物、车船、机械、室内用具等,都有较好的立体感,如图7.19 所示。
图7.19 前侧面拍摄
(2)后侧面角度
采用后侧面角度拍摄,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突出被摄人物的面部表情,而是重点表现人物所看到的景物。例如,拍摄一个人物伏案读书,采用后侧面方向处理,所读之书则成为画面的主体,而人物的后侧面则成为前景;拍摄一个人物面对窗外沉思,窗外的景物则成为画面的主体,人物则成为前景。后侧面角度拍摄可以较好地突出电视画面的空间透视感,如图7.20 所示。有时在电视新闻节目采访中,当采访对象不愿直接出像或需要保护其隐私时,也可以采用后侧面拍摄角度,省去其正面形象信息。
图7.20 后侧面拍摄
4.背面
背面拍摄时,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后方,突出表现其背面轮廓与特征。采用背面拍摄时通常缺乏有特点的轮廓形象,信息量相对不足。然而只要巧妙运用,构思新奇,背面拍摄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背面拍摄时通常需要将主体和主体所在的环境表现出来,易于观众靠近被摄人物的内心,使镜头突出表现其主观感受。如果镜头跟随被摄主体移动,还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参与事件的感觉。背面拍摄通常可以表现画面外的深层含义,如图7.21、图7.22 所示。
图7.21 背面拍摄
图7.22 背面拍摄
使用背面拍摄时,观众不能看到画面主体的正面形象,而人们普遍拥有好奇心理,事物的背面会引发人们对其正面乃至全面的种种猜想,其背面吸引力越强,人们越期望了解其正面特点。背面拍摄能够营造悬念,这在各种推理片里层出不穷——罪犯在伏法前作案时通常会拍摄其背面,伏法后惊现正面,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
从主体的正后方进行拍摄,由于主体背对着观众,观众只能从人物姿态动作的某些特征中去猜想,不符合人的常规思维,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背面角度重视利用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情感,并以这种姿态作为主要的形象语言。例如,在灯火阑珊处,一个人独自在街道上行走,微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采用背面拍摄就能体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在纪录片《寿司之神》中,用主人公的背影画面来展现其疲惫与复杂;在纪录片《李光耀传记——“新加坡国父”》中,采用了背面角度并配以旁白来凸显李光耀在辉煌背后的艰辛。
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可以总结为表7.1。
表7.1 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