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特写

八、特写

特写是画面构成中常用的画面景别。在电视节目中,经常运用到人物特写。人物特写通常是指被拍摄者肩部以上的部分。当被摄体是物体尤其是细小物体时,特写就是指物体本身。在特写中,整个画面被人物形象占据,其中的空间关系、相对位置关系、背景事物等都被淡化,甚至完全可以被忽略,整个画面只有一个内容——特写对象。人们通过特写镜头能够轻而易举地看清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特写镜头极具穿透力和创造力,能够对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特写都是指人物的面部特写,人物的面部和头部是特写景别最常用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特写就只局限于这些领域。例如,在表现人的肢体动作时,特写画面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起到提示、强调以及进一步暗示的作用,提示正在进行的细节,强调影视剧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暗示正在发生的事物的含义和深层意义。除了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之外,特写还能表现事物的表层质地。在远景中,主要通过对物体数量的累积来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在特写中,则更加注重质的表现。各类事物的表层质地各有特点,如同为哺乳动物,狮子的表层质感是粗糙的,而海豹的表层质感是光滑的;玉石的表层质感是坚硬的;普通衣服的表层质感是柔软的等。如果将质感表现得自然亲切,便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表达效果。在中景和近景中,事物内部的线条起着重要的表达作用;在特写中,这些线条因镜头推得太近而消失,这时候,质感就起着表现物体、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

特写往往只能表现某个具体物体的某一部分,在画面中观众看不到这一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特写对表现事物的整体面貌通常是无能为力的,观众仅凭借这个被强调的局部,几乎不能了解被摄体的真实面貌,不能体会拍摄者真正的意图,这时就需要特写与中景、近景,甚至是全景搭配使用。例如,画面中有一个棕色的物体,只看这个棕色的物体观众并不能够了解它是什么,只有将镜头慢慢往后拉,最终拉成全景的时候,观众才逐渐看到原来这是一位女士身上的挎包。又如,黑暗中一根火柴被点亮,火光照亮了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孔,而在这个特写画面中,观众并不能辨认出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属于谁,也不能判断出他点亮一根火柴的用意是什么,只有把画面一点点拉出,观众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点火柴的人所处的环境及其他细节,从而对其身份等信息有大致的了解。

在特写画面中,主体物占据了画面中的大部分空间,观众无法看清其周围的其他事物,这种主体绝对主导画面的特点也增添了空间表现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这种不确定性刺激观众的收视兴趣,把观众对人物、事物以及事件的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时候再辅以拉远镜头,将景别放大,逐渐向观众展现场景的全貌。除此之外,使用拉镜头还可以实现场景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方式一般比较平稳流畅,能够减小情绪的震荡,不至于使观众产生突兀之感,有利于观众将主要精力放到对情节的把握与理解上。但拉镜头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这种场景转换方式在保证流畅自然的同时也免不了拖沓的毛病。在使用过渡方式前一定要对场景的节奏、情绪等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快节奏或情绪高昂的场景。

特写画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变化丰富,衔接自然有力,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在影片中需要烘托情绪与气氛的地方可以大胆使用特写画面来处理。特写简洁有力的特点在整个影片及电视节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地位与作用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或音乐中的重音符号。在许多成熟的、质量较高的专题片和纪录片中,特写的运用非常广泛也非常到位。例如,在人物专题片中,对主人公的特写能够很好地起到提示和强调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近年来,随着电视创作理念以及摄像设备和播放设备的更新,人们在实践中的拍摄手法也不断翻新,到目前为止一个比较主流的趋势是向电视画面的两极开拓。“向两极开拓”意味着影视剧节目中的大远景和大特写在所有镜头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超越人的视觉范围,呈现出观众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并不常见到的现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别样的美感,电视艺术的表达领域得以拓宽,丰富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人物特写如图7.8 所示。

图7.8 人物特写

使用特写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在特写人物面部时,人物的眼睛应该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处,充分利用其眼睛及面部表情的表现力。

②要特别注意人物的视线方向,人物的视线不能过低。

③要特别注意运动画面的拍摄,在画面主体运动时,一定要确保摄像机的焦点始终对准特写物体的中心。

④在以特写手法表现两个人物交谈的场景时,要注意拍摄焦距的一致性,以保证特写画面的和谐与稳定。

⑤特写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与其他景别镜头的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