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的方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的方法

1.抓拍

电视新闻摄像是对新闻事实的拍摄,不同于纪录片、电影的拍摄。新闻现场的不可控性很强,电视新闻的拍摄往往只有一次机会,这就要求记者要在第一时间抓取精彩的画面,一旦错过,就很难再重新获得。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会经历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过程,记者要着重于对事件经过的拍摄,而事件经过中最重要的是事件的高潮,这是一个新闻的精彩之处,记者应该重点捕捉。一个事件可能不止一个高潮,这要求记者时刻保持警惕,尽量抓住所有的高潮,着重表现最具新闻价值、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而不是将整个事件从头到尾地表现出来,记者要学会有选择地拍摄。此外,有的新闻当事人在面对摄像机时会很紧张,神情、语气都会很不自然,造成摆拍的效果,新闻的真实感荡然无存,而运用抓拍的手法,在当事人放松的情况下进行拍摄,记录当事人最真实的反应,符合新闻摄像对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抓拍是摄像记者要掌握的基本方法之一。电视新闻的抓拍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快

快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后要作出快速的反应,积极应对。刚入行的记者在新闻现场,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往往会手忙脚乱,不能及时、冷静地作出反应,以至于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画面。新闻报道不是艺术创作,记者只有一次接触现场及事件当事人的机会,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尤其如此。很多纸媒的记者还能在事后利用查阅资料、补充采访的机会弥补事件现场遗漏的信息,但对于电视摄像记者来说,只有一次拍摄事件现场的机会,错过的画面就只能错过,不能利用摆拍或其他任何方式来弥补。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记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件,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快”不仅要求动作快,思维也要快,记者要迅速思考接下来拍什么,怎么拍,事件还有可能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都需要记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判断。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很多记者都会下意识地打开摄像机,将摄像机扛起,镜头向后,再下楼躲避,这就是记者的抓拍意识,真实地记录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反应,获得地震发生时的第一手资料。

2014 年4 月16 日上午8 时58 分,载有450 余名旅客的“岁月号”客轮在海上发生浸水事故后沉没。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报道。在《家属情绪失控 怒斥警方人员》这则报道中,记者在拍摄救援的过程中,突然有家属情绪失控,记者快速将镜头对准家属,抓拍下家属痛哭失控的表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虽然在快速抓拍过程中要求记者沉着冷静,但是有时事件发展太过突然,记者拍摄画面时难免会不停地晃动,晃动镜头虽然在画质、构图方面都有所欠缺,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事发当时的紧急状态,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如图9.4 所示。

图9.4 电视画面(4)

(2)准

记者在抓拍画面时还应做到“准”,要注意哪些画面应该拍,哪些画面不需要拍,避免没有重点地胡乱拍摄,得到一些毫无意义的画面而错过一些具新闻价值或表现力的画面。

电视新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篇幅一般较短,一条新闻最好不要超过10 分钟。记者应该保证每一个画面都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有充足的信息量,能够为新闻本身服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事件的叙述。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具有一定的编辑意识,在开机拍摄之前要有一定的规划,能够明确新闻报道的大体框架,做到事件明确、目的明确。

事件明确是指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拍摄主线。在一条新闻中,可能会讲述几个不同的事件,这些事件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必须主次分明。记者必须明确以哪一事件为表现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中选准画面,否则拍摄出来的画面一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记者在打开镜头盖开始拍摄时,心中一定要有一篇稿子,该拍哪些画面,该怎样拍。

目的明确是指记者在拍摄前应该明确报道的主题和意图,即想通过这则新闻告诉受众什么信息或传递怎样的观念。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报道意图才能有效地选择画面,在拍摄中才能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为新闻本身服务。在中央电视台《周恩义:把群众困难放在心上》的报道中,为了反映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新闻干部周恩义乐于助人,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记者着重表现了他对两位贫困户的帮助,特别是他与帮扶对象拉家常,握手等细节的准确抓拍,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好党员的形象,如图9.5 所示。

图9.5 电视画面(5)

(3)等

坚持等待,体现出记者对其确定的传播意图和对新闻事件发展趋势预测的责任感。等待及时贯彻传播意图的需要,也是及时把握新闻事件最新变化的需要。它不是“守株待兔”式的消极等待,而是建立在对呵护传播意图的新闻信息可能会出现的预期的基础上的。

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使得记者大多数时候都在不断地往前“赶”,不断地追逐新的内容而缺乏对某一事件的持续关注。有时候没等事件完全结束,记者就离开了现场或不再持续地关注,这会使其错过最重要的信息。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记者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拍摄结束后,记者一般还应留在现场等待5~10 分钟,确认没有后续发展后再离开。对一些可能有后续发展的事件,记者要有耐心,守候在现场,等待最新动态。等不是盲目地等,不是毫无目的地等,记者应该在现场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仔细观察,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对事件的下一步发展态势作出估计。现在很多记者会利用通信传输设备实时传回画面,等待和时效性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东方卫视播出的《记者卧底“小肥羊” 揭露火锅卫生隐患》节目中,记者猜测火锅店很可能会存在卫生不达标的情况,于是进入火锅店卧底,经过漫长的等待,发现了火锅店汤底靠汤粉提味、厨房卫生堪忧等情况,并用暗拍设备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记者长时间的等待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合理的预测,在等待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将火锅店的内幕揭露出来,体现了记者的责任感。

2.暗拍

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记者往往不能进行直接、正面的拍摄,否则会惊动犯罪分子,会对记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时暗拍就成了记者记录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方法。记者在暗拍时最常采用的是运用长焦镜头,长焦镜头可以拉近犯罪分子,清晰记录其活动过程。在警方打击犯罪团伙的这类新闻中,记者大多采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这样不会引起犯罪分子注意又可以突显主体。例如,《法治在线》其中一期节目《包头铁警摧毁涉黄窝点:侦查取证集中抓捕 犯罪团伙落网》中,记者在拍摄犯罪分子在街上拉客的行为时使用的就是长焦拍摄。记者选择一个较为隐蔽的地点隐藏拍摄,不用近距离接触犯罪分子,又能保证清晰地展现犯罪分子的活动。

除了使用长焦镜头,现在很多记者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进行拍摄,常用的有随身携带式和背包式。随身携带式是指利用装有摄像头的钢笔、车钥匙、衣物等随身物品进行暗拍。背包式是指将摄像机等拍摄器材装在背包中进行拍摄。随身携带式的暗拍方式操作起来更为简单,也更为隐蔽,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方式在暗拍中得以广泛使用。

在进行暗拍时,需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有太多摇晃的动作。摄像镜头是随身携带的,一旦身体移动,镜头就会摇晃得很厉害,暗拍时记者最好能找到一处能将现场全景都拍摄下来的位置,保持身体平衡,尽量减少移动。暗拍对记者心理素质是一种考验,记者应该做到临危不惧,保持镇定,在获取画面资料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暗拍虽然是很有效的新闻拍摄方法,但运用不当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侵犯被摄对象的隐私权。记者在暗拍时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不能将暗拍的画面用作商业用途或是威胁被拍摄者。在运用暗拍镜头时,应适当进行镜头模糊处理,以保护被摄对象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3.补拍

新闻事件现场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再熟练的记者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拍摄的画面不尽如人意,甚至产生重大失误。当这则新闻必须播出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补拍,这种情况在大型专题片中尤为常见。补拍不是摆拍,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补拍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再次拍摄,摆拍是人为还原新闻现场进行拍摄,摆拍严重违反了电视新闻客观性的要求,应杜绝在新闻中使用。补拍虽然是二次记录,但新闻事件只发生一次,补拍的镜头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与之相关的事件,这就要求记者尽量一次性完成拍摄,避免补拍。

有些宣传类新闻从策划到采访和播出,要经过很长的周期。2001 年3 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接到中央宣传部的任务,要求在两个月内制作名为《丰碑》的新闻系列报道,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宣传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向中国共产党建党80 周年献礼。在4 月下旬之前,接到任务的各组记者已经作出了《丰碑》系列报道的样品,并送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和中宣部审片。在审片会上,中宣部和台领导认为样片在某些成就方面的深入挖掘做得不够到位,画面不够大气,突出不了宏大的气势。需要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画面的补拍……经过补拍之后,正式播出的《丰碑》新闻系列报道在画面上符合了磅礴大气的要求,传神地表现出我国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的80 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4.画面感

画面是电视新闻构成重要的元素,记者通过画面还原现场,还原新闻事实发生过程,画面是记者展现事件发生过程有力的工具。好的新闻画面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感,受众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某种隐藏的情感和倾向。画面表情达意的功能大都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完成的,这就要求记者要注意捕捉细节,把握好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细微变化。

《江苏无锡:“轮椅志愿者”的公益梦想》这则新闻讲述的是生活在无锡的残疾人周明珠的故事,记者通过对周明珠的微笑以及她忍受病痛坚持从事志愿者工作这些细节的抓拍,表现了其乐观、愿意为他人奉献的精神。新闻一开始展现的是周明珠主持《明珠有约》的画面,画面中的周明珠始终带着微笑,下一个画面转向躺在病床上的周明珠,尽管插着呼吸机,但她依然保持微笑。在这类报道中,很多记者都习惯以残疾人的伤痛为主线表现他们的坚强勇敢,但这一则新闻独辟蹊径,将周明珠的微笑贯穿整个新闻,用微笑表达她的乐观与坚强,如图9.6、图9.7 所示。

图9.6 电视画面(6)

图9.7 电视画面(7)

而在另一条关于假乞丐的报道《青年行乞 真有难还是假乞讨? 自称骑行丢钱包 介绍困苦经历博取同情》中,记者先是对乞讨青年干净整洁的着装进行了特写,他虽然衣着干净但不停地向路人磕头,而身旁躺着老人对记者的提问也是遮遮掩掩。而当小伙子收摊后记者再次上前询问时,发现自己的骗人行径被揭穿后,乞讨青年恼羞成怒,说出了一些嚣张的话。前后两组镜头对比强烈,非常有画面感,很好地揭穿了这个假乞丐的骗人行径,如图9.8、图9.9 所示。

图9.8 电视画面(8)

图9.9 电视画面(9)

5.同期声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可分为现场同期声和配音同期声两种,配音同期声就是俗称的画外音,电视新闻记者应该重视现场同期声的录制。现场同期声是未经加工和处理的声音,真实可信,说服力强,恰当地使用现场同期声能够借当事人或相关领域专家之口丰富事件信息或表达某种倾向,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期声元素在新闻中有以下作用:

①增强画面的运动感和速度感。

②陈述新闻事实。

③交代新闻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

④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画面感。

许多记者对同期声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同期声可有可无,特别是初学者,在拍摄时不打开话筒录音,这会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应该立即检查话筒是否打开,确保同期声的录制。对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报道,同期声与画面相互配合,能够增强观众对灾害严重程度的感知。例如,在黑龙江电视台《南极:泰山站营地出现持续暴风雪天气》的报道中,呼啸的寒风和记者被风吹得喘不过气的声音与漫天飞舞的雪粒相互配合,共同展现了这场暴风雪的严重程度,如图9.10 所示。

图9.10 电视画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