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概述

一、电视新闻摄像概述

20 世纪80 年代,电视在中国兴起,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晚上7 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各地方台的电视新闻节目也颇受人们喜爱。电视新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

1.电视新闻摄像的定义

胡立德在《新闻摄像》中认为新闻摄像的内涵就是“以摄像技术为基础,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真实为原则,以传播为目的,结合画面造型手段,遵循视觉表达规律所进行的思考和实施行为”。由此可知,新闻摄像与新闻本身一样,都要求客观、及时、准确。2008 年汶川地震中,摄像记者通过专业的新闻摄像手段,以灾区居民、受灾情况、救灾群众、官兵为对象,真实、客观地传达了灾区人民的乐观精神,记录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现场画面。

王瀚东、刘震在《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中对电视新闻摄影的定义为:“电视新闻摄像是反映现实生活,记录新闻事件,表现新闻人物的一种造型形式。它是一种与事件和活动同时、同步进行的摄像方式,是一种‘现在完成时态’和‘现场完成造型’的记录表现方式。”这一定义强调对新闻现场的同步记录,体现了新闻摄像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熊高、党东耀在《电视新闻摄制教程》中对电视新闻摄像的定义为:“电视新闻摄像是摄像师通过电视摄像机把被拍摄体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的影像记录下来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新闻摄像人员记录的过程,强调新闻摄像应该真实还原新闻现场的情况。

综合上述观点,本书对电视新闻摄像的定义为:电视新闻摄像是摄像记者以真实、客观、准确为原则,通过电视摄像机,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被拍摄体的运动情况的过程。

2.电视新闻摄像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电视新闻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按照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分为事件型报道和解释、分析型报道;按照新闻报道的体裁,可以分为长消息、短消息、连续性报道;按照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分为民生类新闻,政治类新闻,经济类新闻,娱乐类新闻以及文化、体育类新闻。不同类型的新闻在拍摄时会有一些差别,如政治新闻的画面构图、拍摄角度比较中规中矩,尤其是在拍摄会议类新闻时,通常采用四平八稳的构图形式,利用全景、中景反映整个会议场面,利用近景反映领导人的交谈或讲话,并且一般采用平角度拍摄,以显示其平等性和严肃性。但是在娱乐新闻中,无论是拍摄角度还是构图都要相对活泼、新颖一些。

无论是娱乐新闻还是政治新闻,在摄像中都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真实

电视新闻是指摄像记者或综合记者通过摄像机镜头,捕捉画面,表现一个或多个事件。新闻创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大多只需要截取人物的一两个特征,通过作者的各种文学描写手段,创作出生动的文学作品。电视新闻创作是指用摄像机将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通过后期编辑,形成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的报道。

真实是电视新闻的首要特点,不具真实性的新闻也就不能成为新闻。在电视新闻摄像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把新闻现场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不能摆拍、扮演。这也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所在,电视新闻通过镜头将观众带到新闻事件现场,比起纸媒的文字来说,更具现场感,也更具真实性。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记者更是要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能歪曲新闻事实,否则容易造成受众恐慌、不安情绪的增加。北京时间2013 年4 月20 日8 时02 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后,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随后发生多次余震。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恐慌,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前往事件现场,将现场情况真实地告知大众。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派遣记者深入地震灾区,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灾区的情况,并采访了地震专家,对安抚群众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客观

新闻具有客观性,记者应该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而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在电视新闻摄像时,应该全面而仔细地反映出事件现场的真实情况,不能根据拍摄者的主观意图选择多拍什么或不拍什么,尤其是当新闻事件中有对立双方时,更应该给双方说话的机会,在拍摄时应该兼顾双方,不能在构图或时间上刻意地突出某一方而弱化另一方。比如,在报道某个消费者维权时,不能通篇只有这个消费者的画面,记者还应该采访事件当事人的另一方——企业,并且画面的构图、景别、拍摄角度应该基本一致,不能使用特写、仰拍强化任何一方,也不能使用俯拍、近景弱化任何一方。此外,还应保证反映双方的画面时间在最终呈现出来的节目中基本平衡。

中央电视台在汶川地震三周年的《老北川公祭·今日倍思亲》中,记者没有通过激烈的语言来刻意烘托现场悲伤的气氛,而是通过一个推镜头由远及近客观地交代整个公祭活动的现场环境,画面中垮塌的房屋和悬挂的标语给观众以心灵上的冲击。紧接着,下一个镜头转向出镜记者,记者在描述现场情况时平静而颤抖的音调、悲伤的公祭现场音乐、低头默哀的群众、地震中塌陷的房屋再一次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接下来使用了几个摇镜头,镜头跨过记者的头顶,展示老北川县城震后三年的整体情况。整个新闻报道显得客观而中立,所有的画面都客观地展示了整个公祭现场的情况,没有过多地使用特写等小景别来刻意突出各种标语或人们面部的痛苦表情,如图9.1、图9.2 所示。

图9.1 电视画面(1)

图9.2 电视画面(2)

(3)及时

电视新闻中的及时性将电视新闻与纪录片区别开来。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早上发生的新闻,几小时后就可能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电视新闻在及时性上虽然不能和网络媒体相比,但随着新闻摄像、编辑技术的发展,卫星直播车、电话连线的出现,电视新闻的及时性得到很大提高。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要善于利用各种通信传播技术,增强新闻的时效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电视台都配备了SNG 卫星直播车,可以实时发回新闻现场的消息。在关于灾情、疫情等对及时性要求很高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很多电视台都会采用现场连线或者实时发回现场画面的方式来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例如,在北京电视台《SNG 卫星连线居庸关高速路通行情况》这一新闻中,记者通过SNG 卫星直播车第一时间发回小长假高速路况信息,及时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如图9.3 所示。

图9.3 电视画面(3)

(4)准确性

新闻的准确性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的基础上还应尽量提高其准确性,力求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在拍摄电视新闻时,应该保证每一个画面反映的信息都是准确的,以免使观众产生误会。

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内完成的,有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电视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记者很容易因为自己的疏忽或一味地追求时效性而导致信息不准确。在实际操作中,记者一定要格外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无法做到完全的准确,可以采用模糊语言、镜头的方法。作为一种模糊镜头的有效方法,马赛克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暗拍和对犯罪嫌疑人的拍摄中,常常会使用马赛克镜头,模糊当事人的面貌,保护其肖像权。1989 年,山西电视台一条《太原市扫“六害”斗争全面展开》的新闻中,将几个被抓获的青年犯人的面部用“马赛克”效果虚化,这成为我国第一条对社会屏幕肖像进行模糊处理的电视新闻,使电视观众感到电视记者是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这种做法受到广泛赞许。

3.新闻摄像的基本素养

(1)新闻敏感性

摄像记者应该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新闻事件现场,要能够在脑海里迅速搭建起新闻报道框架,明确先拍什么,再拍什么,有效地抓取最具新闻价值和表现力的画面。新闻现场很多时候是不可控的,记者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毫无主动性可言,只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来分析新闻现场的事件和人物,就能不失时机地拍下有价值的信息。但如果摄像记者缺乏新闻敏感性,就很可能被淹没在一堆纷繁的信息中,不知道该拍什么而错失最重要的画面,抓不住重点,胡乱拍摄。

新闻敏感性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靠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新闻敏感性不仅能够帮助摄像记者迅速抓取最具新闻价值和表现力的画面,还能帮助其选取最佳拍摄角度和画面构图。

(2)抢新闻,行动敏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新闻的保鲜期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新闻摄像记者有敏捷的行动力,有抢新闻的意识和能力。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很多记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去采访,能否拿到独家采访权或能否抢占有利的拍摄位置很大程度上依靠记者抢新闻的能力。新闻摄像记者要有迅速的反应力,抢占绝佳的拍摄位置,迅速抓取精彩画面,有时候会因慢了一秒钟而错失最重要的画面。除此之外,新闻摄像记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不断学习的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摄像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如2014 年两会期间就用了谷歌眼镜来采集新闻。如果新闻摄像记者不懂得利用各种新出现的技术,就会被行业淘汰。学习的意识不仅体现在对新科技的运用上,还体现在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新闻摄像记者应该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对采访和拍摄都很有用处。例如,在地震、火山爆发或是海啸等突发事件中,如果新闻摄像记者能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就能够在拍摄中更明确地选择画面;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对画面的构图等也很有帮助。

(4)正确的政治立场

电视新闻与舆论密切相关,一方面,电视新闻受到舆论的影响,反映舆论;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通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公众舆论。摄像记者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公众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记者也是社会主义舆论宣传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担负着用画面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面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并且向世界展示中国等重大责任。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闻体现中国梦,反映中国梦,引导受众践行中国梦,真正实现新闻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