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光的分类
光位是指光源相对于摄像机机位的位置。根据光线方向与拍摄方向形成的夹角大小,光位可以分为顺光、前侧光、正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
图6.1 光位的类型
1.顺光
摄像机正对着被摄体,从摄像机后面照射到被摄体上的光线称为顺光,又称为“正面光”。顺光照射下,被摄体受光均匀,能够近乎真实地再现物体的固有色彩,但是顺光照射下的画面几乎没有阴影,缺乏亮度层次,没有立体感,显得呆板。
顺光下拍摄的影像没有强烈的明暗差别,画面柔和。拍摄人物面部时,顺光能够突出地表现出肤质的光洁、细腻,甚至可以掩饰部分皱纹,但是不利于展现画面的空间感及被摄体的质感,影调过于平淡,如图6.2 所示。
图6.2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一)
2.前侧光
前侧光是侧光的一种。它是指从摄像机与被摄体呈45°左右夹角位置处照射被摄体上的光线,前侧光照射下的物体有明显的明暗差别,能够较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轮廓,使画面拥有丰富的影调,产生良好的塑形效果,如图6.3 所示。
图6.3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二)
3.正侧光
正侧光是侧光的一种。它是指从摄像机与被摄体轴线呈90°夹角处照射到被摄体上的光线。在正侧光的照射下,光影效果十分明显,被摄体的受光面十分明亮,背光面很暗。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被摄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在画面中清楚地显现出来,如图6.4 所示。
图6.4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三)
4.侧逆光
侧逆光是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呈120°~150°的照明形式,又称为“后侧光”。侧逆光照射下的画面明暗界限清晰,立体感强,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透视效果。
5.逆光
逆光与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呈180°,它使得被摄体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能够有效产生明显的光的界域,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线条,显示出画面的纵深感。逆光多用于体现物体或人物的剪影效果。
逆光可以分为背面光、侧逆光、低逆光和高逆光等。背面光照射下,摄像机正对着被摄体的暗面,被摄体的轮廓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又称为“轮廓光”。
逆光拍摄能够很轻松地展现出影调的透视效果。它能够突出被摄体的立体轮廓,在光与影的结合中使主体与背景分离开来。它在表现景物层次上不如侧光,但它有利于表现出景物近深远浅、近实远虚的效果。特别是在拍摄全景的时候,逆光能够创造出空间纵深感。在拍摄人物大特写时,经常会因光线不足而体现不出细节,通常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如反光板或灯光,以此来达到增加影调的效果。
逆光拍摄的时候要注意防止光线直接摄入镜头,产生炫光的现象,常常需要使用遮光罩。同时,还要把握好具体的拍摄角度,选择较暗的背景进行拍摄,能够更明显地突出主体,如图6.5 所示。
图6.5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四)
6.顶光
图6.6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五)
顶光是由上至下,与摄像机、被摄体成垂直角度的光线。在顶光的照射下,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极其反常。例如,在拍摄人物时,人物的脸部会被光影分成多个部分,头顶、额头和鼻头十分明亮,下眼窝、两腮却完全笼罩在阴影之中。顶光下拍摄高大物体、人物效果不好,但是在拍摄大范围,低角度的景物时,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图6.6所示。
7.脚光
脚光是由下至上投射的光线。利用脚光拍摄的画面会产生一种很奇特的效果。有时会用来表现光源,如油灯、篝火,有时也会用来表现特殊的人物形象,刻画反面人物或者渲染出恐怖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