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场面调度的类型

一、电视场面调度的类型

根据《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的解释:“场面调度是电视编导对一个场景内,演员行动路线、位置的转换与移动的安排,通过人物的外部造型形式与景物的配置和组合,调动摄像机方位的运动,形成一幅幅角度、景别不断变化的活动画面,达到屏幕造型与艺术感染力最佳效果。”正是有了丰富多彩的场面调度,才使得影视作品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场面调度有以下几种类型:

1.纵深场面调度

纵深场面调度是指在摄像机机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演员位置的调度以及镜头焦距的变化,形成景别的变化。在电影、电视中可形成纵深调度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大景深调度人物,利用小景深调节焦点距离,利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画面景别等。

纵深场面调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让人物从后景走过来,景别由远景或全景变成近景或特写,或人物从前景走出去,景别由特写或近景变成全景或远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焦距问世,镜头焦距又参与了纵深场面的调度过程,摄像人员通过调整焦距的长短,可以方便地变化画面景别。

纵深式场面调度有利于表现多层景物,可以产生镜头内部蒙太奇效果,使画面具有鲜明的透视感和时空的真实感。使用纵深式场面调度时,可以不经过摄像机的运动和镜头外部组织,在同一个镜头中既利用近景揭示画面主体的细腻表情和细小动作,又利用全景交代主体所处的背景环境,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信息含量,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张力。

2.重复性场面调度

电影和电视中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以相同或相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两次或数次的调度方式被称为重复性场面调度。重复性场面调度在影片中起着独特的作用,能够突出、强调事件的主体,给观众以鲜明的提示,引导观众由此进行想象、推理,增强其观看的参与性。

就形式而言,重复性场面调度类似于修辞学中的排比。排比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认同感,而重复性场面调度也是如此,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种量的积累,能够为画面情绪和主题的表达累积能量,经过重复性场面调度,原本平铺直叙缓缓而行的情节骤然张力大增,观众的认同感也随之得以增强。

在法籍华人导演戴思杰的代表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数次出现仰拍的天空以及远处大山的镜头,这些镜头是在不同人的视角下得以展现的,有小裁缝的,有马剑铃的,有罗明的,也有戴眼镜的文学青年的,而出现最多的,是小裁缝的视角。小裁缝一次一次地向远处眺望为后来她离家出走到山外去闯世界做了情节和情感上的铺垫,重复这些镜头的用意很明显,即表达山里人对山外世界的强烈渴望。同样,在影片《战马》中,艾伯特吹哨子训练战马乔伊的画面在影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首先是艾伯特在安德鲁面前驯马,利用哨声来唤马,从失败到成功。之后创作者做了两个铺垫:一个是艾伯特吹哨,乔伊突然跑过去,吓到了他妈妈;另一个是从他爸爸身后跑过,两次乔伊都成功地找到了艾伯特。这两个情节属于重复性场面调度,都是艾伯特吹哨,然后乔伊跑过。正是这两次重复性的场面调度,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般说来,观众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对在前面出现过的情节或画面会格外留意,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和想象。由此,观众便进入了一种深入思考的状态,而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画面的表层。重复性场面调度能够对核心场景起到突出和强调作用,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增加其收视兴趣和参与度。

3.分切式场面调度

分切式场面调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位置和动作,摄像机分别在不同的拍摄角度上以固定方式进行拍摄,从而获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画面的镜头。分切式场面调度对电影电视的表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场面调度方式对影片主体空间和时间的表现更为自由和简洁,有利于利用景别的交替变化省略冗长、不必要的动作过程和乏味的情节,而在中间插入一些具有表现力的场景和细节,从而使画面节奏紧凑,重点突出,构图优美。

但是,这种场面调度方式有其明显的缺陷——它不利于人物表演的连续性,不利于完整地展现事物发展的真实进程。同时,对于拍摄者而言,在这种场面调度下进行拍摄,不利于把握画面时空、色调及影调的和谐统一。

4.移动式场面调度

移动式场面调度又称运动摄影场面调度,主要是指摄像机机位的焦点始终聚焦在主要演员身上,并且随着演员的演绎过程而运动或者停顿,一切以演员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注意力也被牢牢地“拴”在演员身上,进而能够集中了解主要矛盾,增强故事情节的张力。

移动式场面调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突破了画框的限制,使影视节目从传统的戏剧模式中解放出来,一方面有利于演员表演的连贯;另一方面能够使观众完整地了解演员的动作过程。使用移动式场面调度,画面的前后景会随着摄像机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在不知不觉中交代了主体所处的环境,交代了矛盾产生与发展的实际时间与空间,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在影视节目中,移动式场面调度运用比较广泛,如各类枪战场面、运动场面、车辆行驶场面、场景变换较多的场面等。移动式场面调度通常与长镜头相伴而生。移动式场面调度对摄像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由于移动式场面调度要求机随人动,因此摄像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轨道、斯坦尼康等设备,有时甚至需要手持摄像机进行拍摄。移动式场面调度使用得当能够极大地丰富画面表现力,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拖慢片子的节奏,给观众带来拖沓、繁复之感,或手持不稳等其他技术原因导致画面摇晃而使观众产生“眼花缭乱”之感,这样的画面既缺乏美感又容易产生歧义,导致观众产生疑惑,不知道拍摄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摄像人员的摄像水平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是使用移动式场面调度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实际拍摄中,还存在很多其他调度方式,但运用较少。对于影视拍摄与制作而言,场面调度只是一种表现手段,不能为了调度而调度,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使用各种调度类型,寻求表现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