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蒙太奇镜头的组接

三、叙事蒙太奇镜头的组接

(一)镜头组接的技巧

镜头的组接是基于蒙太奇思维,在特定的目的下,将单个零散的镜头按照编辑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以特定内容为主题的、表述完整流畅的节目。例如:一组零散的镜头,将其以不同的顺序组接后,会有全新的意义。

镜头1:老人独自站在小阳台窗前,两眼呆滞地看着外面匆匆走过的行人。

镜头2:客厅里空荡荡的,电话铃声响了,老人去接电话。电话旁边放着一张全家福老照片。

镜头3:老人在厨房里忙碌地做丰富的晚餐。回锅肉、三鲜汤、糖醋排骨等一应俱全。

如果按照镜头1—镜头2—镜头3 来组接画面,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则是:生活孤单寂寞的老人在接到孩子电话后,知道孩子要回家吃饭,欣喜地去准备晚餐。而如果按照镜头3—镜头2—镜头1 来组接镜头,则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是:本来在准备晚餐的老人,在知道孩子们不回家吃饭后,表现出孤单和失落。镜头组接顺序的不同,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走向。

镜头组接最终的画面意义会随着所运用的技巧变化,不同镜头的组接方法也影响着画面图像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在叙事镜头蒙太奇中,镜头的组接需要注意同类镜头的组接、固定与运动镜头的组接、动作的衔接以及节奏的控制4 个方面。

1.同类镜头的组接

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两大类。由于画面中一个完整的主体动作是由被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瞬间变化的动作片段之后再组成的,因此在组接时应遵循“接动作”原则,即在主体动作变换的瞬间转折处(静接静),或者在动作过程之中(动接动)进行切换。当然,随着电视电影艺术的发展,现在也常采用“动接静”或者“静接动”来产生节奏上的变化,刻画出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效果。

(1)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

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应在内容、画面构图、造型以及方向上保持一致,防止造成某种观感上的“跳跃感”。比如,一组内容相关、造型相似的特写镜头组接在一起,可以细腻地刻画人物。对表现运动对象的固定镜头,组接时应该找到动作最精彩的瞬间,或者选择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后再相接。

(2)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要求摄像师灵活地、准确地把控镜头,刻画主体完整的运动状态。从视觉原则上来看,运动的主体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刻画运动主体时,应该完整地刻画运动的过程,交代动作的过程。比如,如果画面中是两个人向着对方奔跑拥抱的动作,应该让奔跑和拥抱这套动作完整地呈现一次,而不是奔跑到一半就切断画面,给观众造成动作割裂的感觉。

在进行运动镜头的组接,把一组主体对象不同,运动形式也不相同的镜头相接时,尤其要注意去掉镜头组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并选择在运动速度上相近的镜头进行组接,从而保持运动节奏的和谐一致。其中,描述同一方向运动的不同主体时,在前后画面中应该保持运动方向一致。具体刻画同一方向的同一主体时,应当去除镜头相接处的起落。比如,在刻画美丽的三峡风光时,连续的慢摇镜头好似铺开了一幅水墨长卷。在对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进行组接时,应短暂地保留镜头组接处的起幅和落幅,让观众逐渐适应画面内容。例如,一朵花在花丛中绽放的近景拉出到山清水秀、万紫千红的森林全景的落幅镜头接到以另一片有人家居住的小森林远景为起幅,推进到农居生活的镜头。这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镜头应该在相接处保留短暂的落幅和起幅。

2.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组接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连,应该视情况来决定镜头相接处的落幅的取舍。“静接动”有时不必保留移动镜头的起幅。比如,用固定镜头表现一个人坐在火车上远眺外面的风景,特写人物镜头外接沿途整齐排列的白杨树,这两个镜头组接时,便不需要保留镜头本身的起幅和落幅,因为这两个镜头本身就能非常流畅地过渡。如果固定镜头与推镜头、拉镜头及摇镜头相衔接时,没有办法模拟主人公主观视角,需要短暂地保留镜头之间的起幅和落幅。

3.动作的衔接

为了将动作精彩、有力的瞬间表现出来,需要对动作的衔接进行技巧上的处理,从而使得叙事视角得以自然流畅地转化。

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消失法,即寻找一个通过被表现的运动对象从画面上消失的瞬间来作为动作转化的契机点,让表现对象被遮挡,在画面上消失,此时转换镜头,恰好顺应观众的心理要求和视觉思维。

②转换法,即借助主体的动作或者视角的变化来完成镜头的转换。例如,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舟舟在一个专卖店门前,模仿模特表演,有一个转身的动作就是利用镜头里一个观看人挡住了镜头的瞬间转换镜头,接转身动作的另一过程。

4.节奏的控制

镜头的组接需要动静配合,不同的镜头组接配合可以呈现不同的节奏,通过对镜头组接节奏的控制烘托不同的氛围。

比如,著名好莱坞导演科波拉的妻子拍摄影片《现代启示录》的纪录片《黑暗之心》,大量采用短促的、动荡不安的运动镜头,创造了一种急促的、不安的镜头节奏感。镜头在视觉上的晃动以及观众心理反应上的不安感,恰好应和了《现代启示录》本身所需要传递的不安和焦虑感。

与此相对,影片《阴阳》则选择了一种固定长镜头的拍摄风格,运用三脚架将镜头拉长,镜头移动非常缓慢,显得十分“无精打采”以及“沉闷封闭”,而这种镜头节奏正好应和了在西北地区寻找水的艰难这一主题。

(二)镜头组接的原则

镜头的组接并不是随机任意拼接的,而是以传达特定的信念为目的,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构成了镜头拼接的基本依据。

1.内容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和典型性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内容一定要符合人的视觉惯性。拍摄者要主动寻找联系的思维定势,观众才能在生活经验与镜头内容之间建立思维联系。受节目时长所限,拍摄者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镜头来表现关键信息。如果无视这一规律,很容易让电视节奏过于拖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2.方向上要遵循顺序性

人是循序渐进地观察事物的,从全貌到局部,或者由局部到全貌。在这一原则下,镜头在推进及组接中,都应该按照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组接。具体来说,景别的变化要循序渐进,逐步拉近或者推远。

与之相适,在方向上还应该注意轴线拍摄原则。镜头语言在描述被摄主体时,总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在时空上分解,然后通过片段组合的方式来反映,为了避免突兀的“跳跃感”或者“混乱感”出现,在拍摄时应该将机位选在被摄主体假想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即“轴线原理”,应避免“跳轴”的出现。

只有主体在静态和动态时都保持方向的连续性,才能保证前后画面中主体动向和视线方向的一致性。在静态屏幕画面中,人物之间存在着一条假想的关系轴线,摄像机只能在这条关系轴线同一侧180°的一个半圆内移动拍摄。

当前后画面人物位置相反且注视方向相反时,一个画面的结束就是下一个画面的起始,为了避免跳轴的出现,应注意每个画面的起幅或落幅,特别是落幅中主体的视向。

3.声音的一致性

在许多纪录片、新闻节目以及其他电视节目中,现场音响的存在能提示观众事件的发生地点以及现场状况,从而保证“镜头呈现现实”的可信度,也让镜头之间的切换组接更加自然。在采访镜头中,要确保说话内容的完整以及节奏的一致;在音乐节目中,需要按照音乐节拍来组接镜头,产生与之适应的节奏,当音乐多变时,应采用渐隐渐现的声音来过渡,使之显得流畅。

4.色彩的一致性

色彩的不一致会导致组接镜头之间明显地“跳跃”。比如,光线的影响会导致同一场景在镜头拍摄中产生不同的色差,减小镜头所刻画的可信度。再如,如果前一个镜头是冷色调的全景,后接一个同一景致的暖色调特写,就会产生色彩不一致的问题,给观众视觉造成冲击和负担。在一些特定主题拍摄中,会刻意拍摄和拼接色彩的冲击镜头,但在常规拍摄中,应当注意对光线的变化作出即时的色温平衡调节,为后期保持色彩的一致性减小困难。